玉器概览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的美感。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以“爱玉”和“尊玉”而著称于世,玉文化历史在中国绵延8000多年。玉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与社会政治、礼仪、宗教、审美等广泛联系,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石。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专指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这六种,是被《周礼》一书称为“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器。
玉 璧
玉璧,礼天的器物,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
刻符玉璧·良渚文化
谷纹玉璧·东周
青玉螭龙出廓璧·东汉
玉 璜
玉璜,所谓“半璧为璜”,即玉璜为一半玉璧的形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崧泽文化。《周礼》一书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 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论用途,一向以为其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谷纹玉璜·东周
青玉琮·良渚文化
玉 圭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说文解字》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玉 璋
玉璋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一半者,这种形制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
玉圭·商
玉 琥
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礼仪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
玉璋·二里头文化
玉琥·战国
玉礼器中的玉圭
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均说明了玉器之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作为礼器的玉器与国家政治、文化等密切相关。而在玉礼器中,又以玉圭作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最为突出,生命力最强。(www.xing528.com)
历史文献记载,“五帝时代”的虞舜因夏禹治水之功而赐其玉圭,这奠定了夏禹创建夏王朝的政治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夏代的政治信物——玉璋实际上就是玄圭。《说文解字》记载:
剡上为圭,半圭为璋。
郑玄也说:
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
文献中,圭、璋是贵重玉器的代称。《礼记·礼器》记载“圭璋特”,孔颖达疏:
圭璋玉中之贵也,特谓不用他物比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
青玉璋·龙山文化
玉鸟纹神面纹圭·龙山文化
鹰纹圭·夏
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璋、石璋相同或相近的遗物在中国广大区域也有发现,其区域范围南至广东、福建,北到长城地带,西起黄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上述地区发现的夏代玉圭、石圭应该说有相当多是从二里头遗址扩散出去的。这些玉圭、石圭作为政治信物的扩散与接受,应该说体现出了其他地区对夏王朝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把玉璋、石璋作为政治信物赐予周边地区贵族,而夏禹接受虞舜赐予的却是玉圭。
玉圭作为文明社会的政治身份标识,备受统治者及社会上层的重视。夏商周时代,朝廷已经把各种形制、大小、纹饰的玉圭颁发给不同的官员,作为其爵位与身份的徽标。
秦汉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玉圭作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得到更为突出的重视。
1975年在山东烟台芝罘岛阳主庙遗址出土两组玉器,每组都为:“圭一件,璧一件,鹧两件。”《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曾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中“五曰阳主,祠之罘”,“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圭币杂异焉”。这批成组的玉器可能是秦始皇登芝罘岛祭祀阳主时所瘗埋的。
汉代,圭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六种“瑞玉”在汉代只有璧和圭二者可能仍继续作为在礼仪上使用的玉器。如果从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来看,没有哪种“礼玉”比玉圭更为在长时段历史发展中持续显赫。
西汉时期天子祀上帝、宗庙、大河、天地皆用圭。《史记·孝文本纪》载,以圭币以事上帝宗庙。《史记·封禅书》载,祭“其河、湫、汉水加玉各二;及诸祠,各增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载:“朕以暗陋,奉承大业,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礼记·郊特牲》载:“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玉圭·汉
考古发现,西汉帝陵陵寝中多有以玉圭、玉璧进行祭祀的遗存,如在汉太上皇陵建筑遗址与汉太上皇陵之间,“曾出土过为数不少的墨绿色玉圭,据推测这些是当时祭祀用品”。在汉景帝阳陵的陵庙遗址(编号为阳陵第二号建筑遗址)中出土了成组的玉圭与玉璧礼器。20世纪80年代,茂陵博物馆在汉武帝茂陵陵园西南部,发现茂陵陪葬坑出土的玉圭。在汉昭帝平陵与汉孝昭上官皇后陵之间“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组间距约2米。每组玉器均由玉璧和玉圭组合而成。玉璧直径4.5厘米;玉圭长6.2厘米,宽2.3厘米。每组有一枚玉璧,置于中央,四周均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向内,朝向玉璧。这无疑是为当时祭祀活动瘗埋的”。此外在汉成帝延陵“陵园南门附近曾出土过整齐的玉圭和玉璧”。
汉代以后,玉圭仍然是用于国家重大活动的重要礼器。有人认为汉代以后“礼器已不再作为随葬之用”,其实不然,唐惠昭太子陵出土了玉圭。在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东侧,考古发现了皇室燎祭时使用的礼器圭璧。
降及明代,帝陵之中仍然以玉圭为重要礼器随葬。1956年,在北京市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与皇后合葬墓中曾出土了8件玉圭,纹饰不同而器形相似,其中一件为镇圭,圭上阴刻四组山形纹,并在阴线上填以金线,四山即四镇名山。1980年发掘的明益王二妃棺内各有仿制的玉谷圭1枚。
汉代以后,作为玉礼器的玉圭,也被道教利用,作为法物。
定陵出土的玉圭·明
玉圭的华丽转身是笏版与牌位。有的学者已经提出:“据《礼记》记载,诸侯朝见天子时或大夫访问他国时,以及举行射礼时,都必须手持细长的板状物‘笏’。依持有者身份的不同,它的形状、大小和材质都有差别,分别用美玉、象牙和带有不同装饰的竹制成。‘笏’的形状和使用它的一套程序,与‘玉圭’极为相似,很可能是由玉圭转化而成的。”[2]中古时代及其以后,在帝王陵墓神道之上的石像生,其中的文官石像,其胸前双手所持的“笏版”应该就是玉圭的转型。至于在祠堂、宗庙供奉的祭祀祖宗的圭形牌位,就其形状与文化内涵而言,也应该与玉圭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