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古代先民把天地视同父母,这应该是古人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天地的祭祀成为上至国王、皇帝,下到庶民百姓的重要精神信仰。尤其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在都城构建了祭祀天地的平台,即古代中国“天地观”的物化载体——天坛(又称圜丘、南郊坛)与地坛(又称方丘、北郊坛)。
天坛全景俯瞰图
天 坛
天坛是皇帝祭天的礼制建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天坛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中国古代天坛,修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那时的天坛与地坛还是在一起的。嘉靖九年(1530),则分别修建了天坛与地坛。满族人建立了清王朝,继承明代天坛的祭天活动,在天坛的露天圆台之上举行。祭天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是个十分重大的事情,因为在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中,“天地”对中国先民来说,对政治、文化到经济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明清北京城的天坛有着久远历史。元代初年,忽必烈就在元大都郭城之南的丽正门(郭城正门)东南七里设坛台祭祀天地。成宗大德九年,又在元大都南郊(今永定门外)营建圜丘。因为圜丘位于都城之南,所以又称“南郊坛”,圜丘、南郊坛是天坛的古老名字。金中都在郭城南城门丰宜门(郭城正门)之外营筑了南郊坛,这是直接继承了宋代都城东京城的做法。东京城南城门南熏门(郭城正门)之外有南郊坛,与南郊坛相对的,东京城北还有北郊坛,位于东京城外城之北。
明代、元代初年的明南京城、明北京城设“天地坛”对天与地共同祭祀,这种礼制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武则天在唐洛阳城开创的南郊“合祀天地”。至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则有着久远历史,从现在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可以上溯至西汉时代。(www.xing528.com)
地 坛
地坛是相对天坛而存在的。明清北京城的地坛是现在保留下来中国古代最完整、时代最晚的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明、清两代的15位皇帝在此祭地,长达381年。地坛的主体建筑是方泽坛,其平面为方形,周围水渠环绕,形成“泽中方丘”,昭示着“天圆地方”的理念。地坛外围有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内坛墙四面中间各辟1门,北门为方泽坛正门,正门“一门三道”。
天坛圜丘
地坛方泽坛
元大都祭天与祭地,均在今北京永定门外的都城南郊圜丘进行共同祭祀。金中都的祭地则在都城北城门通玄门之外北郊方丘进行。宋代东京城之外南北分别设置南郊坛与北郊坛,北郊坛在北城门封丘门之外。唐长安城的方丘,在北城门之外。南北朝时期,一般圜丘、方丘分别安排在都城南北,如北朝的北周长安城、北齐邺城、北魏洛阳城、东晋和南朝都城建康城的南北分别有南郊坛与北郊坛供祭祀天地。东汉雒阳城有着完备的南郊坛祭天、北郊坛祭地制度,实际上是承袭了西汉晚期汉成帝在汉长安城外南北分别设置南郊与北郊祭坛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