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明堂(辟雍)是目前中国考古学发现时代最早的明堂(辟雍)遗址。在此之后,又发掘了汉魏洛阳城明堂、辟雍遗址和唐洛阳城明堂遗址。北魏平城明堂(辟雍、灵台)遗址正在发掘中。综观上述四处明堂遗址我们可以发现,汉长安城明堂(辟雍)建筑对后代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魏洛阳城的明堂、辟雍分别营筑,二者均在城南,位于平城门(东汉洛阳城)、宣阳门(北魏洛阳城)东南。
北魏平城明堂(辟雍、灵台)遗址
唐洛阳明堂复原建筑
北魏平城明堂、辟雍和灵台三者一体,这组建筑群遗址位于平城城南近郊。建筑群外夯筑围墙,平面为圆形,其内有圜水沟,直径289—294米,沟宽18—23米。圜水沟之内又有5座夯土建筑基址。中心建筑规模最大,夯土基址平面为方形,边长42米。《水经注·濕水》记载,平城“明堂东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
武则天在唐代东都洛阳城宫城之内的中轴线上,毁乾元殿,于其地建造了明堂。明堂遗址东西长约87.5米,南北残宽约72米。经发掘了解到,明堂主体建筑的夯土基址平面呈八边形,东西残长54.7米,南北残宽45.7米。基址中心有一巨型柱坑,坑底由四块青石构成巨型石础,直径4.17米。基址中心有口径9.8米、底径6.16米、深4.06米的巨形柱坑,中心柱坑内有被烧毁的炭灰。台基夯土自中心圆坑至殿基边沿分为五圈,各圈夯土的宽度、深度和质量都不相同。
汉魏洛阳城辟雍遗址勘探总平面示意图(www.xing528.com)
辟雍,遗址东西长与南北宽各165米,面积为27225平方米。北部有东西相连水沟,但是东西水沟的南部不清。水沟之内中部为辟雍主体建筑,其基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28米。
双阙与门相距12米,双阙相距14米。南门双阙各东西长20米,南北宽11米。南门宽43米,中部门道宽14米,门道两旁各有1门房,即文献记载的“塾”。
从考古资料来看,西汉以后的历代明堂形制一般为“上圆下方”,这是根据“上圆象天,下方法地”而来。除武则天刻意复古、别出心裁之外,汉魏洛阳城和北魏平城的明堂、辟雍均遵古制,都安排建于都城之南,即“在国之阳”。而北魏平城和唐洛阳城明堂,像汉长安城的明堂一样,将辟雍纳于其中。
关于灵台,历史记载西周都城丰镐附近有灵台。汉长安城的灵台在其南郊礼制建筑群的西部。洛阳的东汉灵台是古代都城之中唯一考古发现并进行全面发掘的,这里就是天文学家张衡工作过的地方。
文献记载,周代都城之中已经设置太学。都城之中有明确位置记载的太学始于汉长安城。经过考古发掘的太学遗址,以东汉、魏晋太学遗址的时代最早。
汉长安城的太学与明堂-辟雍相邻。《长安志》卷三引《关中记》载:“汉太学、明堂皆在长安城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两京新记》更具体记载太学在辟雍西边。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代辟雍就是教育场所。汉代礼制建筑有了进一步分工,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存在,但仍被视为礼制建筑,故置于长安城南郊。根据《汉书》记载,武帝“兴太学”,太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增多,由武帝时的几十人,至成帝时已增至3000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多达10800人,学生宿舍有“万区”之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