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王陵:揭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宝藏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王陵:揭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宝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周王朝共25代国王,死后均葬于洛阳。洛阳东周王陵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3个陵区。周山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5千米处,因东周王陵位于此山而得名。王城陵区位居东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至洛阳手表厂一带。上述两座东周墓葬很可能是东周王陵。汉魏故城遗址东北有周威烈王陵。三时原的秦陵陵区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先秦时代诸侯国陵区。咸阳秦王陵东陵战国时代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秦王室在芷阳城东建造了王室陵区。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王陵:揭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宝藏

洛阳王城东周王陵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始为东周。东周王朝共25代国王,死后均葬于洛阳。

洛阳东周王陵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3个陵区。

周山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5千米处,因东周王陵位于此山而得名。相传这里有敬王、悼王、定王和灵王的陵墓。周山地区现有土冢4座,其中3座陵墓的封土底部直径51—75米,高26—34米;还有一座封土规模较大,底部直径115米,高50米。

王城陵区位居东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至洛阳手表厂一带。这里曾勘探出“甲”字形东周墓4座,有的墓中曾出土有“天子”文字的石圭。2001年在洛阳市第27中学内,考古发现了一座东周“亞”字形大墓,墓道长30米,墓室长6.6米,宽5米,出土铜鼎之上有“王作宝尊彝”铭文。2002年在洛阳中州路附近考古发现“六马驾车”东周车马坑,在此车马坑西南边勘探出一座大墓。上述两座东周墓葬很可能是东周王陵。

“六驾马车”东周车马坑

金村陵区位于汉魏故城遗址北端,已发现一大墓,长19米,宽14米,深12米,墓道长60米,可能为周景王陵。汉魏故城遗址东北有周威烈王陵。金村陵区发现“甲”字形大墓18座,分两行排列。这些陵墓规模很大,如V号墓,墓口为方形,边长12.19米,墓深12米,墓道长76.2米。墓内出土有“国君”铭文的铜盘。

金村出土金链玉组佩

金村出土青白玉双龙佩

金村出土玉虎

雍城秦公陵

秦自公元前677—前383年建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历时294年,其间有20位秦国国君葬于今凤翔县尹家务乡至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的三时原上。国君陵区与首都雍城隔雍水南北相望。陵区西、南、北边均发现有壕沟围绕,沟宽2—7米,深2—6米。陵区之内共发现13座陵园,占地2000万平方米。每座陵园又各以壕沟围绕。陵园壕沟宽3—4米,深约3米。每座陵园方向均为坐西朝东。三时原的秦陵陵区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先秦时代诸侯国陵区。

这13座陵园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有两重壕沟的陵园。内重壕沟环围主墓,外重壕沟之内既包容了主墓,也括进了附葬墓及陪葬坑。

第二种陵园是仅由一道壕沟将主墓和附葬墓、附葬车马坑围于其间。

第三种陵园是在几座各有一道壕沟的陵园之外围以大壕沟,形成了所谓组合型陵园。

雍城秦公陵园平面示意图

在秦公陵区的13座陵园内共发现44座大墓。它们均无封土。这些大墓的平面形状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字形、“月”字形和圆形6种类型。其中的“中”字形墓有18座,墓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各开1条墓道,东墓道为主墓道。在这些墓上有享堂一类建筑遗迹。这些“中”字形大墓,很可能是秦国国君的陵墓。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秦公陵区一号陵园的主墓(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了历时10余年的考古发掘,这是目前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国君陵墓。一号陵园中有3座“中”字形大墓和1座“甲”字形附葬墓及4座附葬车马坑。陵园壕沟东西长585—825米,南北宽450—517米,陵园面积34098平方米。

秦公一号大墓

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米、深24米。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

秦公一号大墓平面为“中”字形,坐西向东。墓室上部原来有享堂建筑的遗迹与遗物。椁室由主椁室和副椁室两部分组成,主椁室居中,为国君的地宫,平面为长方形。主椁室西南为副椁室,为国君放置随葬品的地方。主、副椁室中各有一套柏木椁具,这可看作是我国最早的黄肠题凑。

在大墓的墓室和墓坑填土中发现牲人和殉人186人,当时入葬时应该是按照严格的等级要求,有着一定的排列秩序,殉葬于国君的陵墓。(www.xing528.com)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刻字石磬最有价值,这在以往发现的石磬中是极为少见的。石磬上的刻字为大篆,字体圆润古拙,刚柔相济,与秦《石鼓文》刻字风格相似。通过对30余件石磬和石磬残块上的180多个刻字的研究,可知秦公一号大墓应为秦景公的陵墓。秦景公陵墓的发掘,对研究先秦葬制和秦国早期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咸阳城与芷阳城的秦王

秦咸阳城的秦王陵

咸阳秦王陵与王后陵“同茔不同穴”,王陵、王后陵有4墓道,陵园以围沟为界。

位于西汉成帝延陵东北的惠文王公陵(Ⅰ号陵),陵园内有“亞”字形墓葬2座,南北排列。墓葬四面中部均各设有墓道1条。墓室平面呈方形,封土上部与底部平面均为方形。

Ⅱ号陵在Ⅰ号陵东北3800米处的周陵中学附近。陵园围沟内中部南北向排列两座大型封土,墓葬均为四墓道。

咸阳秦王陵

东陵(芷阳陵区)

战国时代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秦王室在芷阳城东建造了王室陵区。因陵区位于咸阳以东(或相对雍城先秦秦陵区而言在东边),故名“东陵”。东陵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东南,西邻芷阳城,与都城咸阳隔渭水相望。经考古勘察,这里已发现4座秦王陵园。4座陵园的平面均为长方形,陵园周置壕沟,坐西朝东,陵墓之上有夯筑封土,土之上没有建筑。陵寝建筑置于陵墓之旁、陵园之内,陪葬坑、陪葬墓在陵园之中。第一号陵园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1.8千米,占地面积7.2平方千米。陵园内有南北排列的2座“亞”字形大墓,二墓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墓室近方形,边长57—58米,墓深约26米,均为4条墓道,东墓道最大,应为主墓道。秦东陵陵区可能安置着昭襄王与唐太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陵墓,以及悼太子、宣太后的陵墓。

魏王

公元前362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至公元前225年被秦灭亡,共历6位国王。1950—1951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河南省辉县城东3千米处发现坐北朝南、中部为天然岗坡整治而成的长方形平台,长150米,宽135米。平台之上并列3座大墓,中墓最大,应为王陵;两边略小,为王妃之陵。三墓之上原来均有享堂建筑,其基址范围略大于墓圹。王陵的享堂基址平面呈方形,边长27.5米。根据遗留的柱础推测,享堂为面阔7间、四角攒尖顶的方形瓦顶建筑;后妃陵墓之上的享堂略小,基址边长18—19米,为面阔5间、四角攒尖顶的方形瓦顶建筑。

3座大墓的墓圹及其南北两端的墓道各长150米以上,墓深15米以上。陵墓平面为“中”字形。椁室平面近方形,长9米,宽8.4米,高2米,椁室内放置套棺并积炭。椁室两侧和靠近墓道处以巨石筑墙,墙内填细沙,最后填土夯实。

赵王陵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至公元前228年被秦国灭亡,其间历8位国王,其陵墓主要应分布在赵国首都邯郸城西北部,即今邯郸市西北的丘陵地带,现在分别隶属于三陵乡、工程乡和两岗乡。

赵王陵陵区现有5组王陵,分布在5座山上。每组王陵有一个陵台,筑于山头之上,台面平坦,台的四周边缘夯筑加固。陵台周边为斜坡,有的坡面之上还铺砌了护坡石。陵台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封土筑于陵台之上。陵台东边筑有东西向斜坡大路。一号陵台南北长288米,东西宽194米。封土在陵台中部略偏南处,底径47—57米,高约15米。陵台东边古路与封土基本东西对直,路宽61米,现存部分长246米。

邯郸赵王陵封土堆

5座陵台之上共有7个大封土堆。有人认为5座陵台即5位赵国国王的陵墓,一座陵台有二墓者应为国王与王后的合葬;也有人认为5座陵台之上的7个大封土堆,可能是赵国迁都邯郸后的七代国君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赵肃侯、武灵王的陵墓。

中山国王陵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公元前388年,中山桓公在此建都,历时80余年,共历5位国王,其中3位葬在其都城内外:两处在西城北部;一处在城西的西陵山下,有两座大墓东西并列,西边大墓为中山王厝的陵墓,东边陵墓的主人应是其王后。中山王厝墓封土平面近方形,东西长92米,南北长110米,高15米。封土之上有享堂基址。陵墓平面为“中”字形,墓室平面为方形,边长29米。椁室建于墓室后部,木椁居中。椁室内出土的“兆域图”铜版,是研究战国时代王陵布局形制的珍贵实物资料。

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墓出土双翼神兽

中山国遗址俯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