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帝陵:文明史考古学解读

西汉帝陵:文明史考古学解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太上皇陵和云陵却不在西汉帝陵陵区范围之内。西汉帝陵坟丘,一般高约30米,底部为方形,边长一般约170米。汉代帝陵的地宫称“方中”。西汉皇帝和皇后陵墓四周围筑夯土墙垣,形成陵园。西汉帝陵和皇后陵各自置寝园,甚至皇帝的父母、祖父母或兄弟的墓葬附近也修筑了寝园。西汉帝陵,一般在陵园附近设有庙,专门为陵事活动而筑造,所以又称陵庙,如高祖长陵的原庙、景帝阳陵的德阳庙、武帝茂陵的龙渊庙、昭帝平陵的

西汉帝陵:文明史考古学解读

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共11个皇帝,他们的陵墓分别位于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与杜东原上。这两大陵区的所在地“地高土厚”,堪为“风水宝地”,都是适宜修筑帝王陵墓的地方。

渭河北岸咸阳原上的是西汉皇室的主要陵区,那里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帝长陵和景帝阳陵。长安城东南白鹿原和杜东原上的是另一处西汉皇室陵区,那里有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

西汉帝陵陵区分布示意图

此外,西汉一代,墓主人并非皇帝与皇后但儿子为皇帝,故以皇帝、皇后及后妃礼仪安葬的、在都城附近的陵墓还有:汉太上皇陵、薄太后南陵、钩弋夫人的云陵和史皇孙的奉明园。在这些陵墓中,薄太后南陵属于西汉帝陵的东南陵区,史皇孙的奉明园在长安城东南,似亦可划入东南陵区。但太上皇陵和云陵却不在西汉帝陵陵区范围之内。

钩弋夫人云陵

西汉11座帝陵,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外,其余10座帝陵都是平地起冢,冢高如山。

秦汉时代帝王陵墓高大坟冢的兴起,是战国以来高台宫殿建筑流行的结果。帝陵坟丘是他们生前居住的高台宫殿建筑的象征。西汉帝陵坟丘,一般高约30米,底部为方形,边长一般约170米。汉陵中规模最大的茂陵,坟丘高达48米,底边长230米。

汉代帝陵的地宫称“方中”。《皇览》记载:“汉家之葬,方中百步,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

汉武帝茂陵

陵墓在陵园中央,4条羡道与陵园司马门相对。帝陵4条羡道出了陵园司马门与神道相连。神道宽达百米。汉陵中的4条神道,可能以东神道为主要道路。

汉陵设置4条墓道,也是承袭前代制度。目前已知,殷墟中的商王陵墓室四面各有1条墓道。墓道的数量,在古代有严格的规定,不是任何人的坟墓都可以随便设置多少墓道的。

汉陵明中为地宫之中的墓室,其中葬具,主要有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

西汉黄肠题凑模型

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

定陶汉墓墓室

天子的棺称梓宫。便房仿照皇帝生前的居住和飨宴之所而建,位于梓宫前面。黄肠题凑在战国时代已经使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考古发现的西汉时代“定陶王王后”陵墓的黄肠题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皇帝级”葬具。其黄肠题凑为木构建筑,由前、中、后三墓室和侧室、门道、回廊、外藏室、题凑墙组成,各侧室均南北、东西对称分布,皆有敞开的木质墓门。中室为主室,平面呈方形,内置梓木漆棺一具。最外围为黄肠木构筑的题凑墙。黄肠木为柏木,椁木为楠木,棺木为梓木。

西汉皇帝和皇后陵墓同茔不同穴,从地面上看,往往是两冢并立,而且坟冢形制相近,只是皇后陵规模小于皇帝陵。而且越到西汉晚期,这种现象越显著,直至东汉时代皇帝与皇后的同茔不同穴规制被彻底取消,代之而来的是皇帝与皇后同穴埋葬。

西汉皇帝和皇后陵墓四周围筑夯土墙垣,形成陵园。陵园基本上是仿造都城汉长安城及皇宫修筑的。由于汉长安城及皇宫的修筑和使用有个历史变化过程,因而西汉一代诸陵陵园的形制也有相应的变化。

西汉初年,高帝以长乐宫为皇宫,未央宫正在修筑。惠帝即位,移居未央宫,吕后仍居长乐宫,长乐宫并未失掉它的重要性。长乐宫在东,称东宫;未央宫在西,称西宫。宫城的这种布局和称谓,对皇帝和皇后陵园的相对位置也有直接影响。这反映在帝陵陵园形制上,即长陵和安陵中,皇帝和皇后两座陵墓安排在同一陵园之内。而从霸陵开始,终西汉一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各自设置一座陵园。帝陵和皇后陵的二陵园相邻,间距在450—700米之间。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皇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400米,墙基宽3—5米。皇后陵园一般在皇帝陵园之东,因而称为“东园”。在皇帝陵园与皇后陵园之外又有一个大陵园,将帝陵陵园与皇后陵园包括其中。有的帝陵大陵园之内还埋藏有其“夫人”或其他妃嫔的墓葬。

“同茔不同穴”的汉高祖陵(西陵)与吕后陵(东陵)

如果说皇帝和皇后陵园在布局上受到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影响,那么陵园本身的形制所受皇宫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主体建筑是前殿。以保存较好的未央宫为例,前殿是个巨大的台基,位于宫城中央。未央宫平面近方形,宫的四面对着前殿各辟1宫门,即司马门。而西汉帝陵和皇后陵一般居于陵园正中,陵园平面为方形,陵园每面墙中央各辟1门。人们可以由此清楚地看出,帝陵陵区、陵园是仿造都城及其皇宫而筑的。

西汉帝陵陵园附近有寝园和庙园。

“寝园”之名始于西汉。寝园是以寝殿为中心,包括便殿的一组建筑群,其周围筑墙。西汉帝陵和皇后陵各自置寝园,甚至皇帝的父母、祖父母或兄弟的墓葬附近也修筑了寝园。

西汉初期,帝陵的寝殿置于帝陵陵园之内。大约从汉文帝霸陵开始,寝殿从陵园中移出,并建成寝园,一般置于帝陵陵园东南部。(www.xing528.com)

寝殿是寝园中的主体建筑,也是皇帝或皇后陵墓的正殿,它的建筑平面布局结构仿照皇宫中的大朝正殿。皇后陵与帝陵寝殿形制相似,只是规模小一些,建筑材料也比较简单。寝殿的主要功能是举行重要祭祀活动。

汉杜陵帝陵陵园与寝园平面示意图

汉杜陵帝陵寝园平面示意图

以宣帝杜陵寝园为例,其范围东西长178米,南北宽125米。寝园四周筑有围墙。寝园之内,西边为寝殿,东边为便殿。寝殿为一大型宫殿建筑,寝殿中部构筑了夯土台基。台基四周有2米宽的回廊,廊道地面铺设素面方砖。回廊外有一周卵石铺设的散水。寝殿南北各有3座门,东西各有1座门。便殿在寝殿旁边,主要功能是存放皇帝、皇后生前用过的衣物以及为皇帝和皇后举行葬仪时所用的器物,进行一般祭祀活动,于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后供参与者休息闲宴。便殿也是寝园中主要官员办公的地方,建筑有殿堂、办公用房、一组组小房屋组成的居室和若干独立的庭院。殿堂是用于祭祀的。成套小房屋的布局不尽相同,可以反映出它们使用功能上是有差异的。有的房屋中还有窖穴,其中出土遗物有可供肉食的动物骨头、粮食,以及货币和其他贵重漆器上的鎏金铜饰件等。不难看出,这些东西是用于陵事祭祀活动的。至于成套的房屋,以及小院落和廊道环绕的大院落,可能为人们的休息闲宴之处。

西汉帝陵,一般在陵园附近设有庙,专门为陵事活动而筑造,所以又称陵庙,如高祖长陵的原庙、景帝阳陵的德阳庙、武帝茂陵的龙渊庙、昭帝平陵的徘徊庙、宣帝杜陵的乐游庙、元帝渭陵的长寿庙、成帝延陵的阳池庙等,此外还有汉惠帝、太上皇、卫思后、史皇孙等陵墓附近的陵庙。西汉时代实行预作寿陵制度,作为陵的组成部分之陵庙,也应该于皇帝生前营筑。不过因为是皇帝生前所筑,所以讳言庙,称为“宫”,如景帝庙号“德阳宫”、武帝庙号“龙渊宫”等。皇后的陵墓也有陵庙,如孝元王皇后的陵庙称“长寿宫”。

汉杜陵帝陵便殿遗址

汉阳陵德阳庙遗址

陵庙四周有围墙,墙垣之内就是庙园。大多数汉陵的庙园在帝陵东部。庙园中的陵庙一般为一方形夯土台基的大型建筑物。考古发现的汉景帝阳陵的德阳庙遗址,在景帝阳陵东南约300米处,平面为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四面中部各置1门道。围沟之内四角各有座曲尺形廊房建筑。遗址中部为主体建筑,系一平面方形夯土台基,边长53.7米,每面各置3门,四面共有12座门。门道踏步置四神纹空心砖,是建筑的铺地砖。墙壁等按照东西南北方位,分别涂有青、白、红、黑四种颜色。该遗址出土了成组的玉圭、玉璧等遗物。这是目前唯一已考古发掘的西汉帝陵陵庙遗址。

西汉皇帝不仅要把生前的物质享受带到陵墓中去,而且还要把政治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地位带到茔域中去。汉陵陪葬墓就说明了这点。

西汉诸陵的现存陪葬墓中,以长陵和杜陵的陪葬墓最多,各有六七十座。此外,安陵、阳陵、茂陵、渭陵、延陵和义陵附近也有较多陪葬墓。大多数陪葬墓位于帝陵之东,这好像是仿效长安城未央宫东阙外权贵们朝谒时的礼仪。也有一些陪葬墓在帝陵之北。如前所述,未央宫北门是皇宫的重要通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都要由此出入。

不难看出,帝陵陵园东门或北门外的陪葬墓,正是那些死者生前活动的写照。活着的时候,他们是皇帝的臣仆,经常传入未央宫东宫门与北宫门,听候皇帝传唤与指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又把这种主仆关系带到阴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葬于帝陵陵区,这是他们的生前夙愿,也是死者家属借以炫耀其家世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陪葬墓的这种安排,又是皇帝在政治上笼络势力的一种手段。像长陵陪葬墓中有萧何、曹参、王陵、周勃等人的墓葬,茂陵陪葬墓中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䃅等人的墓葬,这些陪葬墓墓主生前的政治地位、与皇室的关系,也说明了陪葬墓在帝陵陵区的地位。

汉延陵陪葬墓

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䃅墓

西汉大多数帝陵都有陪葬墓,但墓主生前身份,在西汉一代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西汉初年,陪葬长陵的人大多是开国元勋、文武重臣;陪葬安陵的人主要是具有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双重身份的人,如鲁元公主和张敖等;到了西汉晚期,帝陵的陪葬者则以皇亲国戚和宦者为主了。

帝陵和陪葬墓二者自然有着明显的不同,众多陪葬墓之间也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如墓冢高低,根据死者政治身份,有严格等级规定:列侯的坟高三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别。历经两千余年风吹雨打的现存汉陵陪葬墓坟冢,仍可看出其大小并不一样。

汉陵陪葬墓坟冢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圆锥形、覆斗形和山形等。其中以圆锥形最多,覆斗形次之,山形最少。山形坟冢比较特殊,仅见于长陵陪葬墓中的“三联冢”、茂陵陪葬墓中的卫青墓和霍去病墓。

山形冢一般是为纪念死者战功而修筑的,如卫青和霍去病的坟冢就分别象征着他们征战沙场、立下丰功伟绩之地庐山祁连山。这个做法被后代所沿袭。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中的“上三冢”——李靖墓和“下三冢”——李勣墓就是山形冢。

大型陪葬墓周围往往还分布着许多建筑,如平原君墓、敬夫人墓、许广汉墓、张禹墓、霍光墓等,其附近都有园邑或祠室等建筑,有的建筑规模还相当可观。

我们发现,仅从现存坟冢的西汉帝陵陪葬墓来看,它们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有的南北为列,有的东西成行,有的聚集而葬,有的结对成双。按西汉时有族葬和附葬的风俗,夫妻要合葬(同茔不同穴),上述现象正说明了这点。

帝王陵墓附近设置陵邑的做法始于秦始皇陵。秦始皇主要是为秦始皇陵修筑工程而设置陵邑。西汉皇帝在帝陵附近设置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二是为了迁移关东大族、诸功臣、高资富人、豪杰兼并之家,强干弱枝,拉拢势力,巩固统治,繁荣京畿地区的经济文化

汉代在咸阳原上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设置了陵邑,所以历史上又称咸阳原为“五陵原”。此外,文帝和宣帝还在长安城东南的霸陵和杜陵分别设置了陵邑。

陵邑大多分布在帝陵北部、东部。长陵邑、安陵邑、平陵邑、杜陵邑在帝陵以北,霸陵邑可能在帝陵东北,阳陵邑在帝陵东部,茂陵邑在帝陵东北部。帝陵陵邑的分布位置,受到了都城长安布局的影响。汉长安城内,宫殿占去了全城2/3的面积,主要分布在城南部和中部。城内居民主要住在城北部和东北部,达官显贵以住在北第和东第为荣。北第在未央宫北阙附近,霍光、董贤等都在此兴建过第宅。这里就是班固所说的“北阙甲第”。汉代长安城东边的东第也属于甲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位为通侯,居列东第。”帝陵的陵邑,犹如都城的甲第。陵邑置于帝陵北部或东部,酷似甲第建于皇宫之北或京城之东。

西汉帝陵陵邑制度沿袭秦始皇在其陵墓建设中开创的帝陵置陵邑制度,但是西汉时代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从仅仅服务于帝陵,发展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代陵邑制度又对后代产生长期影响,如辽代帝陵的陵邑制度即可上溯至秦汉陵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