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帝陵:昭陵、清东陵、孝陵

清代帝陵:昭陵、清东陵、孝陵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陵有12座,分为三个陵区。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帝陵,陵园面积450万平方米。清昭陵大红门清昭陵隆恩殿远眺清东陵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的昌瑞山下,陵区占地面积2500平方千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庞大的帝陵群。孝陵是顺治皇帝和孝康、孝献二皇后的合葬陵墓,在整个东陵陵区5座帝陵之中最具代表性。清东陵陵区南端树立有石牌坊,为五门六柱单檐庑殿顶石构建筑。宝顶之下即帝陵地宫。

清代帝陵:昭陵、清东陵、孝陵

清陵有12座,分为三个陵区。入关之前的陵区为盛京三陵,入关之后有清东陵清西陵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也称“清初三陵”,包括清朝的祖陵永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

永陵原名兴京陵,是清皇族的祖陵,其中埋葬着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等人。永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0千米处的启远山南麓。陵园坐北朝南,园墙为红墙。

永陵陵园以南门为正门,称“前宫门”,门内东西排列着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祖父、父亲的4座碑亭,亭内各立1通石碑。碑亭之前东、西侧分别为大班房与大厨房,碑亭之后东、西侧分别为果楼与膳房。碑亭之北为方城。方城正门为南门启远门,门东西两侧红墙之上饰琉璃镶嵌的五彩云龙袖壁。进入启远门,即为永陵正殿启远殿。启远殿后为宝城,再后为陵墓。永陵天地宫均为检骨迁葬墓或衣冠冢。

清永陵四祖碑亭

努尔哈赤原为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晋升为龙虎将军。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后金政权,割据辽东,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死后葬于沈阳城西北角。天聪三年(1629),其子皇太极为其修建福陵,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合葬于此陵。但直至顺治八年(1651),福陵工程才基本完成。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南麓,坐北朝南。园墙为红墙,南面中间辟正门,门外东西两侧对称列置石狮、华表石牌坊和下马碑。下马碑上的碑文用满、蒙、汉、回、藏5种文字铭刻。正门之内神路两侧对称列置驼、马、狮、虎各1对石像生。神路北端与登山的108级砖阶相连。砖阶北对碑楼,楼内立康熙皇帝用满、汉两种文字撰写的“大清神功圣德碑”。碑楼北邻方城。方城四隅设有角楼,南门隆恩门为正门。隆恩门为三重檐高大门楼。方城中央为隆恩殿,殿东西两侧是配殿。隆恩殿为福陵正殿,内供神牌,置暖阁,系祭祀之所。隆恩殿之后置石柱门、石五供(石刻的香炉1个、烛台2个、花瓶2个),其后明楼之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之北为月牙形宝城,其中圆形宝顶即陵墓封土,宝顶之下为福陵地宫。

清福陵俯瞰图

清福陵隆恩殿

昭陵是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之子,天命十一年(1626)继位,天聪十年(1636)称帝,改后金国号为“大清”。崇德八年(1643)兴建昭陵,同年死于后宫,葬于昭陵。顺治八年昭陵竣工。昭陵位于沈阳城北,因此又称“北陵”。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帝陵,陵园面积450万平方米。昭陵平地起建,坐北朝南,为增加气势,陵园北边修筑了假山——隆业山。昭陵与福陵陵园布局形制相同。陵园南门外有下马碑、华表、石桥和石牌坊。南门之内神路两侧由南向北列置狮、獬豸、麒麟、马、骆驼和象等6对石像生。石像生北为大碑楼,内竖康熙皇帝所书“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后为方城,方城四隅置角楼。正门为南门隆恩门,其北为隆恩殿。隆恩殿东西有配殿,殿北为明楼及方城之后的宝城、宝顶。

清昭陵大红门

清昭陵隆恩殿远眺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的昌瑞山下,陵区占地面积2500平方千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庞大的帝陵群。清东陵有5座帝陵: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还有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4座皇后陵,及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5座妃嫔陵寝。此外还埋有其他福晋(满语“夫人”之意。清代制度规定,凡皇族中的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室夫人,均称为“福晋”)、格格(清代皇族女儿)等。从1663年顺治入葬东陵,至1935年同治皇帝最后一位皇妃埋入东陵,历时272年,东陵之中共葬入157人。

清东陵平面示意图

东陵除了昭西陵之外,以孝陵为中心。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之下,其他皇帝陵寝分布在它两侧,东侧有康熙景陵、同治惠陵,西侧有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在皇帝陵寝附近有皇后、妃嫔的陵寝。孝陵以东的孝东陵是孝惠章皇后的陵寝,还有顺治皇帝的7位妃嫔、4位福晋、17位格格的陵墓。景陵以东有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1位阿哥的景陵妃园寝和悫惠皇贵妃、惇怡皇贵妃的双妃园寝。裕陵以西有乾隆皇帝的36位后妃的裕陵妃园寝。定陵以东有咸丰皇帝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定东陵,15位妃嫔的定陵妃园寝。惠陵以西有同治皇帝的4位贵妃的惠陵妃园寝。

孝陵是顺治皇帝和孝康、孝献二皇后的合葬陵墓,在整个东陵陵区5座帝陵之中最具代表性。清东陵陵区南端树立有石牌坊,为五门六柱单檐庑殿顶石构建筑。石牌坊北为大红门,这是清东陵的总门,也是孝陵的正门,系砖石砌筑,单檐庑殿顶。门有三洞,门外东西两侧各立一下马碑,其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大红门内东边有具服殿,这是皇帝谒陵时休息、更衣的地方。

清东陵中轴线

清东陵石牌坊

大红门北为碑楼,楼内立“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左为汉文,右为满文,记述了顺治皇帝的功绩。碑楼四角各立一华表,华表高12米。

碑楼以北、神道两侧列置18对石像生,由南向北依次为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神道石刻以北是龙凤门,门北为神道石桥,即三路三孔桥。桥北为神道碑亭,亭内石碑之上刻着给皇帝歌功颂德的文字。神道分左、中、右3条道,南端始自大红门,长约5千米。陵寝大门即隆恩门,为“一门三道”,东门称“君门”,为皇帝、皇后出入之门;西门称“臣门”,为侍卫大臣等随同帝后祭陵时出入之门;中门称“神门”,专供已故帝、后棺椁进入,大于东西两门。隆恩门北为陵寝祭祀的主殿隆恩殿,其后为陵寝门。门外(即门南)称“前朝”,门内(即门北)称“后寝”。再北为便桥,桥北即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楼。明楼是陵寝中最高的建筑物,为九脊重檐歇山顶的方形碑亭,楼内金砖铺地,内立石碑。石碑朱砂涂饰,左、中、右分别为蒙、满、汉文字,文为“世祖章皇帝之陵”。方城北连宝城。宝城内有马道,马道里边有宇墙,宇墙围绕帝陵封土,即宝顶。宝顶之下即帝陵地宫。

清孝陵平面示意图(www.xing528.com)

清孝陵隆恩殿

清孝陵神道

清孝陵碑亭

孝东陵是孝惠章皇后的陵寝,这是清东陵内营筑的第一座皇后陵寝。陵寝神路左右埋葬了7位妃嫔,明楼两侧有次序地排列着4个福晋和17位格格的宝顶。孝东陵的29座后妃陵墓均在陵寝门内,根据后妃生前等级安排其死后陵墓位置,孝惠章皇后墓居中,其他28座后妃墓分列左右。

孝东陵隆恩殿

清帝陵布局结构与明帝陵基本相同。以清东陵和清西陵中大多数帝陵为例,其陵寝平面布局一般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为五孔石桥,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碑亭(碑亭外四隅各立一华表),七孔石桥(或五孔石桥),华表1对,石像生若干对,龙凤门,三孔石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守护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祭台,方城明楼,哑叭院(月牙城),宝城。宝城之下为地宫。

清代帝陵地宫以清东陵中的定陵、惠陵,清西陵中的昌陵、崇陵的地宫布局最具代表性。这类地宫从南端隧道开始,由隧道券经哑叭院、月牙墙至闪当券,进地宫第一道门,过门洞入安放宝册的明堂。明堂以北为第二道门,入穿堂、进第三道门。穿过门洞进最后一道门,门内为金券。地宫之内南北共计4道石门。金券之内设宝床,其上安置金棺。

清代陵寝制度规定,先皇帝而死的皇后不另建皇后陵,要等皇帝死后才与皇帝合葬。皇帝死后下葬,陵寝地宫封闭。后皇帝而死的皇后不能与皇帝合葬同一陵墓,另在帝陵之旁营筑皇后陵寝。一般来说,皇帝妃嫔死后葬入帝陵附近的妃园寝中,但也有个别贵妃与皇帝合葬同一陵中的。

清代皇后陵寝仿照帝陵制度,唯规模小于后者,也不设石像生、龙凤门等。皇后陵寝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石桥,东、西朝房,东、西守护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石祭台,方城明楼和宝城。

清东陵裕陵地宫

妃园寝比皇后陵寝规模更小,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其建筑物名称都不一样。妃园寝由南向北依次为石桥,东、西厢,东、西守护房,大门,东、西燎炉,东、西庑,飨殿,琉璃花门,方城明楼和宝顶。

清陵陵寝建筑的重要特色是南北向中轴线贯穿每座陵寝,主体建筑隆恩殿、明楼、地宫都在中轴线上。陵寝建筑布局追求对称和均衡,在陵寝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得和谐、统一;建筑物布局高低错落、疏密得当;建筑色彩金碧辉煌。清陵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在陵区内无处不见。

清朝政府十分重视帝陵的管理,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设立了“陵寝礼部衙门”和“陵寝工部衙门”,主管陵区事务。帝陵陵寝祭祀活动很多,每年举行4次大型祭祀活动,每月例行3次小型祭祀活动。中央政府还在各帝陵设置专职官员和军队,负责管理和守卫。陵寝驻兵很多,清东陵周围设兵站350处,有骑兵492名,步兵2179名,其他士兵169名,战马506匹。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陵区周长近100千米,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规模小于清东陵。清西陵有皇帝陵寝4座,皇后陵寝5座,妃嫔园寝3座,亲王、公主的园寝6座,共埋葬着帝、后、王、公主等76人。

《西陵全图》·清·无款

雍正泰陵位于清西陵陵区的中心,其西有嘉庆昌陵、道光慕陵,东有光绪崇陵。泰陵东北为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泰东陵;东部为泰陵妃园寝,其中埋葬了雍正的裕妃耿氏、齐妃李氏、谦妃刘氏、懋妃宋氏、宁妃武氏等人。泰陵是清西陵内的主陵,规模最大。泰陵最南端为单路五孔石桥1座,由此向北依次有石牌坊3座、下马碑2通、石兽1对,再北为单檐四柱三洞。大红门东西两侧各有1座掖门。西陵神道长约2.5千米,大红门是主陵的大门,也是西陵陵区的大门。由大红门向北依次为三孔小桥、圣德神功碑亭,碑亭外四角各立1华表。碑亭北为七孔桥,桥北为东西对称分布的石像生,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狮、象、马、文臣、武将各1对。再北为龙凤门、三孔桥、碑亭。碑亭北为月台,东西对称列置朝房和守护班房。月台北部为隆恩门,门内北对隆恩殿,东西对称分置焚帛炉和配殿。隆恩殿北依次为琉璃花门、二柱门、白石祭台、方城明楼。方城北接宝城。宝城南部为月牙城,北部为宝顶,宝顶之下为地宫。

清泰陵全景图

清泰陵大红门

清泰陵隆恩殿

清泰陵明楼和石五供

清代三大陵区尽管时代不同,分布区域不一,但是其基本陵寝制度是相同的。清王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女真人的葬俗上至达官显贵,下到一般百姓流行火葬。而上述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我们看到的帝王陵寝制度则完全不同,追溯其源,我们可以看到明代陵寝制度与清代帝陵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