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陵墓选址与分布排列——考古学解读中国国家认同的文明史

中国陵墓选址与分布排列——考古学解读中国国家认同的文明史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墓地是墓葬的空间载体,墓地的选择是墓葬的前提。从长时段来看,墓地与居址的选址原则基本相同,即居高临下、背山面水。帝王以国为家,都城是国家的缩影与代表,自然帝王去世要葬于都城附近,陵墓成为其都城的组成部分。目前共发现4座陵园。上述5处古陵墓可能分别是战国时代的5位齐国国君的陵墓。这些陵墓左右毗连,形成北魏皇室陵墓区。帝王陵墓的陵区分布如上所述,而具体到帝

中国陵墓选址与分布排列——考古学解读中国国家认同的文明史

墓地是墓葬的空间载体,墓地的选择是墓葬的前提。从长时段来看,墓地与居址的选址原则基本相同,即居高临下、背山面水。古人这样的选择,不是关于什么风水问题,主要是作为居址的实际需要而在墓地选择上的表现。在远古时代人类驾驭周围环境的能力十分有限,充分利用“地利”是其必然选择。居高临下、背山面水是为了居址与居住者的生活安全、方便、舒适。而墓地作为人们的阴宅,其仿照阳宅进行规划、营造是中国古代殡葬文化的重要特点。

墓地与居址相对位置,时代越早二者距离越近,最早的墓葬就在居室之下,称为“居室葬”。随着时代发展,墓地从居室之下发展为家族、氏族墓地(墓区)。居址规模越来越大,墓葬及墓地被安排得与居址越来越远,但是所谓“越远”也不过是在族群聚落空间范围之内,而不会被置于其外。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墓葬已经在房屋之外的居址与聚落附近。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聚落之旁已经形成专用的家族或氏族墓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大多数农村村民的墓葬,被安排在其村庄附近。这是与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做法一致的,或者说宗法制社会影响着墓地与居址的空间布局形制。

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墓地

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苏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的重岗山北缘坡地之上,遗址总面积17.5万平方米,经过测年,确认其为一处距今8000年前后的史前环壕聚落。该遗址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顺山集遗址的发现,对青莲岗文化及苏北地区早期人类聚落址分布的研究,乃至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环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帝王陵墓的墓地选择也是遵循上述原则。百姓叶落归根,葬于其故地。帝王以国为家,都城是国家的缩影与代表,自然帝王去世要葬于都城附近,陵墓成为其都城的组成部分。

从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来看,时代越早的帝王陵墓与都城距离越近,时代越晚的帝王陵墓与都城距离越远。

已经考古发现的殷墟商王陵在都城宫殿区西北2.5千米处的西北岗,其地势高于殷墟宫殿区的小屯一带。

洛阳东周王陵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3个陵区。周山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5千米处,因东周王陵位于此山而得名,相传这里有东周敬王、悼王、定王和灵王的陵墓。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东北约10千米、汉魏洛阳城北部偏西的金村一带。秦陵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都雍城和咸阳附近的秦国国君陵墓。秦国国君均葬于今凤翔县尹家务至宝鸡市阳平镇的三时原上,根据兆沟设置,可分为14座分陵园,每座分陵园由数量不等和类型不同的大墓组成。国君陵区与首都雍城隔雍水南北相望。战国时代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秦王室分别在咸阳城西北与咸阳城东南的芷阳城东建造了王室陵区。咸阳陵区在秦咸阳城西北部,古人多认为这里的大墓为周陵。20世纪7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通过田野考古,已经确认那些大墓为战国时代秦王陵。芷阳陵区位于咸阳以东(也即雍城先秦秦陵区以东),故名“东陵”,设有东陵侯。东陵区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东南,灞水从其左流过。陵区背山面水,西邻芷阳城,与都城咸阳隔渭水相望。目前共发现4座陵园。战国时代的田齐王陵位于临淄故城东南11.5千米处的临淄区齐陵镇和青州市东高镇、普通镇一带,地处泰沂山脉东北麓。陵区之内的齐王陵中以“四王冢”和“二王冢”最著名,此外还有田和冢、点将台与南辛庄古冢。上述5处古陵墓可能分别是战国时代的5位齐国国君的陵墓。赵王陵应主要分布在赵国首都邯郸城西北部约15千米处,即今邯郸市西北的丘陵地带,现在分别隶属于邯郸县三陵乡、工程乡和永年县北两岗乡。

洛阳金村周王陵出土的鎏金铜龙首车饰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西汉11座帝陵,9座帝陵分布在汉长安城北部的咸阳原上,汉文帝霸陵与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的白鹿原与杜东原之上。咸阳原、白鹿原、杜东原地势均高于汉长安城。

汉魏洛阳城分布在洛阳北邙山之南,而东汉曹魏、西晋与北朝帝陵均在洛阳北邙原上,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在北邙山上筑长陵,宣武帝葬景陵,孝明帝葬定陵,孝庄帝葬静陵。这些陵墓左右毗连,形成北魏皇室陵墓区。

东晋定都建康城(今南京市)。东晋11位皇帝的陵寝均在南京附近紫金山余脉富贵山南麓与鼓楼岗南麓之九华山,这些帝陵为依山而葬。南朝包括宋、齐、梁、陈4代,先后建都于建康。有遗迹可寻的南朝帝陵有15处,大多在都城建康城附近,选址于土山丘陵的半麓。(www.xing528.com)

隋代帝陵在隋朝都城大兴城(今西安市)以西的咸阳市武功县。唐长安城北部的关中北山山脉及其南麓,分布着唐十八陵,它们距唐长安城77—108千米。

北宋帝陵在都城开封城(东京城)西部的嵩山之北、洛河以南,今巩义市芝田镇一带。西夏,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约25千米处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上。

朱元璋定都南京,他的陵墓明孝陵修建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均安置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北10千米的天寿山南麓,南距北京城约50千米。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的昌瑞山下,陵区北靠雾灵山,南临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自马兰峪,西至黄花山。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

都城与帝王陵墓二者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原因有二:一是都城附近没有足够空间容纳,必须向更为广阔地带发展;二是后代王朝帝王追求比前朝帝王墓地地势(高程)更高的思想。如西安地区是周秦汉唐四大王朝所在地,历史文献记载,西周王陵在都城丰镐遗址附近的“毕”;战国时代秦国王陵先在都城咸阳城之旁西北部,而后置于都城东南的芷阳附近高地;秦始皇陵则筑于骊山山麓;西汉帝陵陵区主要在汉长安城北部的咸阳原之上;而唐代十八陵就东西排列修筑于北山之南麓,其高程超过西汉帝陵近一倍。

明孝陵方城明楼

明孝陵方城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彰显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方城明楼以北为直径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帝王陵墓的陵区分布如上所述,而具体到帝王陵墓个体在其陵区之中的选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严格的规制。不妨用民间的做法来说明。在一些村庄的家族祠堂中有家谱,家谱按照家族成员的辈分进行排列,这就是所谓的“昭穆”制度,即辈分高的居中、居上,按照辈分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祠堂的家谱供奉如此,家中的家谱排列亦然。实际上家族、家庭墓地中几代人的排列也是这样。

帝王陵墓由于陵区庞大、使用时间久长,不可能一次性规划二三百年的不变“兆域图”。因此我们看到的只是祖孙三代人的昭穆排列,甚或两代人的昭穆排列。如西汉帝陵陵区之中,汉高祖刘邦陵墓长陵的西侧是其嫡长子惠帝刘盈的安陵,长陵东侧是其嫡孙汉景帝的阳陵。而在祖孙三代中,汉高祖刘邦的另一个儿子汉文帝刘恒则没有埋葬咸阳原西汉帝陵陵区,究其原因就是昭穆制度使然。因为刘邦的嫡长子已经占据西侧(昭位),而汉文帝又不能在刘邦长陵的东侧(穆位),因为那是汉高祖孙辈陵墓位置,故而汉文帝只好埋葬在咸阳原西汉帝陵陵区之外。

这种昭穆之制,增加了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家和万事兴,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说明,家、家族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文明传承的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