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解读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解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择中”与四方体现的“和”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城的选址原则是“择中建国”。“中”与四方的有机组合,也就使国家达到东西南北中的“和合”。都城与宫城四面辟门与“和”古代都城四面营建城门,一般每面城墙各辟3座城门。这种空间上的等距离,实际上显示着“中”对四方的政治上的“和”,从而形成“中和”与“和合”,增加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解读

“择中”与四方体现的“和”

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城的选址原则是“择中建国”。都城是国家的首都,这里的“择中”就是选择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营建都城。从中央政府对国家管理角度来说,这样便于对国家范围之内的东西南北四方进行管理,尤其在古代交通通信条件之下,选择定都于国家全域的中心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钦定书经图说》之“卜都涧瀍图”和“伻来献图图”·清

西周初年,都城选址于洛阳的理由,就是洛阳在国家的中部,便于收取东西南北四方各地的贡赋。从国家政治层面来说,都城选址在国土中心地区,无疑对东西南北四方而言,体现了公平、公正与公允。“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就反映了中原与天下的关系,即中原因其“中”而被天下认同。“中”与四方的有机组合,也就使国家达到东西南北中的“和合”。

都城与宫城四面辟门与“和”

古代都城四面营建城门,一般每面城墙各辟3座城门。作为宫城的汉长安城未央宫也是四面辟门。这一规制,定型于西汉时代。都城与宫城四面,代表着国家的东西南北四方。作为“择中建都”之都城城门,相对四方是等距离的。同样,作为宫城之“择中建庙”的大朝正殿(国家最高权力平台),相对宫城四门所代表的东西南北四方而言,也是等距离的。这种空间上的等距离,实际上显示着“中”对四方的政治上的“和”,从而形成“中和”与“和合”,增加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www.xing528.com)

【注释】

[1]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3页。

[2]夏枫荻:《元大都城门命名与〈周易〉》,《光明日报》2015年6月5日。

[3]关于建都会宁府上京的时间,有二说:一说为金熙宗在位时期,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另一说为天辅六年(1122),见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冯时:《〈保训〉故事与地中之变迁》,《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