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
辽朝为契丹人所建,契丹是鲜卑宇文部一支。神册元年(916)阿保机(辽太祖)称帝,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1125)为金所灭。辽朝先后建立“五京”(上京、东京、中京、南京和西京),上京为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实际上是各地区的政治中心。《辽史·地理志》曰: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
辽上京遗址平面示意图
辽上京的北城与南城有城门7座,东西各2座城门,南北各1座城门,二城中间隔墙共用一城门。辽上京的城门配置似属于郡国或州府一类城的标准。
辽上京南塔俯瞰图
辽上京南塔位于辽上京遗址南约2.5千米的龙头山北侧。据附近出土的乾统二年(1102)《东头供奉官王士方墓志铭》与天庆元年(1111)墨书铭骨灰匣,龙头山在辽时称石盆山,南塔周围即开悟寺寺址。南塔高25.5米。须弥座塔基边长3.8米。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呈现辽代佛塔的典型样式。现在该塔初层塔身仅残留包括八大灵塔在内的部分浮雕。塔身八面原来镶嵌有不同种类的浮雕造像。因为岁月久远,这些浮雕造像大部分遗失,目前仅残存21尊,收藏在辽上京博物馆。
辽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由南北二城组成,二城南北相邻,中隔一墙。北城称“皇城”,其中主要有宫殿、官署等,为都城政治中心;南城称“汉城”,主要是市民居住区与工商业区,因为市民多为汉人,故称“汉城”。
《辽史·地理志》记载:
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因改皇都为上京。……其北谓之皇城。……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
显示辽上京的营建是“依汉制”,其皇城实际上应该是内外相套的二重城。皇城之内中部偏北为宫城(“大内”)。其地势较高,分布着重要宫殿建筑,如有“三大殿”,其中大朝正殿是开皇殿。宫城东、西、南各辟一门,承天门(南门)为正门,其上有门楼,各门均为一个门道。上述都城规制反映了辽王朝在营建辽上京时对中国古代都城传统文化的继承。
辽上京是南北相邻的“二城制”都城,是为了满足契丹统治者在其建国初期进行国家管理的特殊需要。它实际上是承袭并发展了战国秦汉时代已经存在的城址形制。在一些考古发现的汉代城址中就存在这样的布局,不过那时的城并未分为南北二城,而是南北两部分,其间以城内“干道”分隔。如西汉初年的汉长安城,以霸城门与直城门东西贯通的东西向大街为界,将汉长安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宗庙、官署区、皇宫(未央宫)、武库、高祖庙、惠帝庙与长乐宫(西汉初期的长乐宫北界可能在此大街以南),而此大街以北应该主要是市里区域。类似情况在汉代郡国城址中也有发现,如山东高密城阴城遗址,城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官署区,北部为居民区与工商业区,它们之间由城内干道分割开。
金上京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女真源于隋唐之际的靺鞨,再上溯为南北朝的勿吉、汉晋的挹娄、先秦的肃慎,女真的主源是靺鞨中的黑水靺鞨。靺鞨曾于唐代营建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
收国元年(1115),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国号“大金”。继任者金太宗完颜晟,灭辽攻宋。第三代帝王金熙宗改称其都城为“会宁府上京”[3]。“金上京”这一名称,可能与其先祖在唐代建立的上京龙泉府有关,当然也可能受到鲜卑人的辽上京影响。金上京位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子。
金上京平面示意图
上京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全城发现8座城门遗址。
南城内西北部有皇城(当时又称“宫城”“大内”等,实际上是宫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
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
金上京宫城内中轴线上有5座宫殿遗址,前四重殿有左右廊基址。金上京作为金朝的第一个都城,《大金国志》记载其“制度极草创”,“规模虽仿汴京,然仅得十之二三而已”。从金上京的南北二城来看,这应该是仿照了辽上京的都城营建模式,与唐宋都城形制不同。金上京南北二城因各自功能不同而建,南城为其政治中心,北城为居民区与城市经济活动区。辽上京的南北二城与金上京二城功能恰好相反,但是金上京与辽上京布局形制的实质是相同的。(www.xing528.com)
金中都
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颁诏迁都燕京,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在海陵王看来,燕京就是国家中心,因此他说:“燕京乃天地之中。”(《大金国志》)中都即都城在国家之中心。
汉唐以后,经济重心从中原逐渐转移向中国东南地区,作为国家中心的都城,也从西向东转移。北宋定都开封东京城,开启了中古时代以后的新阶段,其主要表现就是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的中国北方族群在国家政治上的全面介入,这一介入使政治、军事上“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被金王朝取代。而作为女真人的金朝统治集团,虽然兴起于“白山黑水”,但是他们的辉煌是从大兴安岭及蒙古高原南下发展而来。如果海陵王把蒙古高原作为金朝的发迹之地,从那里到燕京,再到南海(秦汉时期中国已设立了包括南海及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南海九郡”),就中国的南北而言,说“燕京乃天地之中”也是有道理的。这也就是中古时代至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从金中都到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国家都城一直是北京的历史原因吧。
《大金国志》记载,金中都的建设:
(海陵炀王)大喜,乃遣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古,左丞蔡松年,调诸路夫匠,筑燕京宫室。
海陵王徙都燕京,更名“中都”,这意味着金朝都城取得了作为“中国”都城的合法性,因为“择中建都”是历代王朝的金科玉律。
金中都是由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的,皇城位于郭城之内中部偏西,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形成“三重城”格局。
中古时代各统一王朝的都城是“三重城”,全城设置12座城门,都城的中轴线为南北向,郭城、皇城、宫城的正门和大朝正殿均在中轴线上。将金中都的布局形制与金上京对比可以发现,金上京不具备统一王朝都城形制的基本要素,而金中都则已经具备。都城是国家政治的缩影,金朝最高统治者把金中都建设作为国之大事。对来自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金朝统治者而言,要统一社会相对发达的“内地”,就要用相对先进的内地之政治、文化进行管理,因此金中都的“中华民族化”更为突出。对此宋代范成大指出的金朝“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揽辔录》),这在金中都遗址的考古中得到充分体现。
金中都平面示意图
金中都郭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宽4750—4900米,南北长约4510米。郭城原有12座城门,每面3座城门,后来北面又增一门形成北门4座。皇城与宫城四面各有1座城门。
金中都有一条严格的中轴线,它以大朝正殿——大安殿为基点,由南向北依次经过丰宜门、宣阳门(丹凤门)、应天门、大安门、大安殿,由大安殿再向北,过宣明门、仁政门、仁政殿、昭明门、拱辰门、通玄门。这条中轴线,南北贯通全城,基本位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略偏西),郭城、皇城、宫城正门与大朝正殿均在这条中轴线上。
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都城规制来看,可以说金中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一,《辍耕录》记载元大都“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金图经》记载金中都宫城“四周九里三十步”。元大都、金中都宫城的规模大致相同。金中都与元大都的郭城皆近方形,只是前者郭城比后者的城小。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莲花池公园
其二,金中都原有12座城门,元大都有11座城门,后者北门比前者少1座,东、西、南面各3座。
其三,元大都为“三重城”,且它的皇城、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不在都城北部,这与金中都是一致的。
其四,元大都和金中都的中轴线均为南北向,且都依次经过皇城、宫城的正门和大朝正殿等。
其五,金中都把都城池苑命名为“太液池”,并置于宫城之西的皇城之中。元大都的太液池也在宫城西侧,且于池中营建了琼华岛、圆坻及犀山台等,这是古代都城太液池所置神山象征的传统。明清北京城承袭这一规制,只是将太液池更名为北海、中海、南海。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说金中都在北京的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中都不只是建在北京的第一个“国家级”都城,而且对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明清北京城成为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都城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文化,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与其后继者满洲女真建立的清朝,为发展集大成的中国古代都城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