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物化载体与国家认同

都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物化载体与国家认同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与国家是相伴而存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都城成为文明的最重要的物化载体。常见明显的聚落等级,其中都城是主要的中心,下面有从属或区域性中心以及当地的村落。

都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物化载体与国家认同

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与国家是相伴而存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都城成为文明的最重要的物化载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城市的出现意味着国家的出现与原始社会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在其大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更为明确地提出:

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城市是典型的大型人口聚居中心(常常拥有超过5000人的居民),伴有重要的公共建筑,包括庙宇和行政中心。常见明显的聚落等级,其中都城是主要的中心,下面有从属或区域性中心以及当地的村落。

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古代都城多有记载,如《礼记·礼运》记载,文明形成伊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汉书·郊祀志》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世本》张澍补注转引《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www.xing528.com)

而自中华五千年前“文明”形成以来,同一文化特质的都城(都邑)延续不断,从黄帝时代的城址,到夏商周三代都城,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都城,其都城选址、布局形制等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并被视为国家统治者政治合法性的指示物,这在古代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它突显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特点。

《新定三礼图》之“王城图”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

《新定三礼图》中摘录《考工记》的文字对“王城”的解释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图根据唐代贾公彦注:“营谓丈尺,其大小,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谓以甲乙丙丁等十日为母,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子。国中,地中也。城内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也。乘车六尺六寸,傍加七寸,凡八尺,九轨七十二尺,则此加十二步矣。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王宫当中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