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辉篇章:语文教学散记,探索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光辉篇章:语文教学散记,探索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抽象的情感附着于具体形象的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光辉篇章:语文教学散记,探索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1.诗歌

(1)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晃,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着于具体形象的(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2)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春望》。“‘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中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年(775)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属意外,就诗本身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其人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久。后两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4)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第二,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残破凄惨的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www.xing528.com)

第三,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像、事实、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避进山中的孤寂之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小说

(1)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的批语中说:“张青述鲁达被毒下,忽然又撰出一个头陀来,此文章家虚实相间之法也。然却不可便谓鲁达一段是实,头陀一段是虚。何则?盖谓鲁达虽实有其人,然传中却不见其事;头陀虽无其人,然戒刀又实有其物也。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联绾激射,正复不定。”哈斯宝在《红楼梦》的批语中也谈到虚实结合法。他说:“此书凡写实事,都不平淡描述,定要先虚写一笔做引子。”又说:“在本回,作者才着意描写大雪,而降雪之兆早在第五回就有了的。第五回的雪全是虚写,本回里的雪全是实写,虚写为宾,实写为主。读者对照这两回,便明白虚实之道,通晓宾主之法。”金圣叹、哈斯宝都谈到了虚实相间法。

(2)“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画的空白处。”绘画要注意空白处,小说也要注意空白处。小说中的虚笔用得好,所提供的空白形象,其艺术效果并不比实在的形象逊色。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段写得很精彩,历来被人津津乐道。其之所以精彩,主要是作者用了虚写的手法。华雄那么厉害,而关公能在酒尚温的工夫就把他的头提来,关公之神勇就可想而知。如果正面实写,不留给读者联想,其艺术效果未必有如此之好。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关公斩华雄这段描写倒可以说是“此时无象胜有象”。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但作者始终没有直接写交战的情况,而只是将笔墨限于军帐之中。先是写俞涉出马,结果即时被斩,“众大惊”;接着潘凤应战,又即被斩,“众皆失色”;正当一再失利之时,关羽挺身而出,却又遭袁术阻喝;曹操急忙解围,关羽又搁下酒不喝,冲出帐外;待到提着华雄头来,杯酒当温。读者只看到帐内会场上人们时而“大惊”,时而“失色”,时而“失惊”,时而“大喝”,时而“大喜”,探子飞马上上下下报信,关羽飞速出入军帐,还可看出诸侯间的矛盾冲突,真是急匆匆、闹哄哄。这一切都与帐外的战场相联系,战场上的鼓声、杀喊声震撼着帐内人们的耳鼓与心弦,帐内的气氛和人们的情绪也完全受战场形势的支配而变化。在这里,帐内是实写,战场是虚写,使读者既看到帐内的紧急情状,又能想见战场上的声势与气氛,一场曲折复杂而又震惊人心的战斗在短短篇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将双方交战情景也一一写进去,就会显得烦琐冗长,反而不利于表现紧张气氛了。

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但可使结构紧凑,也更有利于表现英雄性格。作者不直接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如何与华雄作战,只是以华雄搦战时众诸侯惊恐失色来反衬关羽的英勇胆略,以杯酒未寒而掷华雄之头于帐前写出他取胜之神速。用语不多,但突出地刻画了关羽的英武气概和超人本领。“温酒斩华雄”也就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虚写写得好,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但并不是容易的,画论中说“实处易,虚处难”是有道理的。下面一段话是《三国演义》中对赵云之勇的描写:“人报蜀将刘骏,马汉引军到。赵云曰:‘某愿擒此二人!’言讫,上马引军出。玄德在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这也是虚写,而且赵云斩的是二将,但何以没有关羽斩一将出名呢?这显然是虚实结合得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