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以及《我爱这土地》的爱国情感和意象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以及《我爱这土地》的爱国情感和意象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朗读、体会《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注重小的万千离愁。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的许多作品中。)《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我爱这土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课堂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以及《我爱这土地》的爱国情感和意象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录音,指导朗读。

(2)学生朗读、体会《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注重小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地”,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句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为他保持沉默,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无言胜过多少情语!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地”与首节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最好地描述。

(解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的许多作品中。《再别康桥》就是将他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深化到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中,刻意营造无限的诗意美,传达一种眷恋母校的人情美。)

(3)《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低回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徐志摩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另外,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诗词,使学生能较好地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对绘画美和建筑美,可先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便可豁然开朗。)

(4)《我爱这土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www.xing528.com)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为我们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诗歌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特点,这种“沉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有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将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也激起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共鸣!

(解说: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尽管本诗爱国主义的主旨较直白,但还应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共鸣。)

(5)《我爱这土地》的意象。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风起云涌、不屈不挠的抗争;“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解说: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6)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仅仅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情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感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悲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成“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解说:对诗的语言进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增补诗意跳跃所带来的断层或空白,更能品出诗味来。)

2.课堂训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解说:再次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反刍”,使学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