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探索农村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探索农村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农村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探索农村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一)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农村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即通过对原有校本课程的完善和对新校本课程的探索,使学校内部各类校本课程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之下,依据学校育人目标,组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形成最大整合力,以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以实现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功能的优化补充。

(二)研究的意义

1.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从不同发展领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而自由、全面的发展。学校依据国家政策和教育要求,提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特长、发展潜能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并对校本课程的构建、完善、提升等提出自己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都逐渐意识到,教育要追求人的独立价值,就必须要面向“人”的整体成长,整体性的人需要整体性的课程。

2.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评价、修改调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必然会引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此外,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为编排和整理教学内容,必须查阅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完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而引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对自己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行为反思、总结经验、研究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因而,教师能够通过参与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活动,实现专业发展。(www.xing528.com)

3.提升校领导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褚宏启教授撰文指出:校长最核心的素养是“领导课程与教学”的素养。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为学校校领导团队的课程领导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校长和课程的管理团队在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转变观念、变换角色,使全校上下形成合力,从整体规划、系统架构入手,不断提高课程规划能力。通过合理规划,拓展资源,使得课程管理团队的每一名成员深入课堂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化解事物难点、构建学校课程文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素养结构,促使课程领导力得到不断提升。

4.优化课程结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本土性与创新性。学校办学特色首先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中,学校只有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正确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基于对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地区资源特点、教师群体特长分析的基础之上,自主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进而形成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是将学校内部各类校本课程依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组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形成最大合力,以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功能的最优化补充的目的。校本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理应引起我们足够关注,相关理论也需要进一步丰富。2014年以来,北京市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学科教学改进、中高考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等方面,整体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教师在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活动中,有利于发现和诊断学生的优势,然后服务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选择,面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精准教育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