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提到的,韦雷德的反应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今天的虚拟替身和真人其实也没有那么相似。这些复制而成的人也只能回答少数问题,不能给出自己的反应。他们无法提高自己,无法变得老练,也没办法实时学习。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到这里,或许你可以停下来回顾一下前两章。考虑到当前技术进步的速度,你真的觉得当智能革命达到高潮时,算法还没先进到可以促成真正的人机对话吗?
我个人认为,这最多20年就会成真的。我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一家公司能够合理安排资源,完成这样一个项目,让第一个虚拟实体通过图灵测试,就像IBM公司能够找到所需的资源和人员开发深蓝(Deep Blue)计算机,让它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打败加里·卡斯帕罗夫,以及后来让沃森计算机游戏节目《危险边缘》中打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一样。深蓝超级计算机出现10年后,普通消费者也将能够在家里的电脑上运行类似的应用程序。这就是智能革命时代计算机化技术的发展速度。
这种设想中的未来的算法可以像通用的实体一样运转。因为是通用的,所以没什么特定的特征。或者它可以读取用人类语言编写的信息,并执行语言指示。假设它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还能继续存在,前一节中提到的那些公司就可以把客户提供的所有数据放进机器,创造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与真正的人类对话和交流的化身,就好像它就是那个真正的人一样。对于其他与之交流的人来说,它几乎就跟那个原来的人一样,只是它只存在于计算机中,它所提供内容的决策过程也与人脑的思维过程完全不同。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纸板剪影,一个在风中挥舞双臂的稻草人,一个苍白的真人仿品而已。但是,如果风能让它以完全等同于人类的方式行动,让它流畅地表达,甚至像一个真人那样行动,那么在周围的人看来还有什么区别呢?只有那些了解虚拟替身的真正本质的人才会知道它不是真正的麦考伊。对其他人来说,它就是真人。虚拟的替身如果能恰巧在人类肉身死亡的一刻激活,就将开启一条通向永生的道路。至少原来这个人的熟人都要被迫在社交网络上继续跟他交流,就像他还活着一样。爸爸妈妈去世之后也可以继续跟我们交流,就好像还在世一样。我儿子40岁的时候也可以唤我帮他出谋划策,而我——至少我的肉身——可能已经深埋地下了。
有没有发现感兴趣的部分?
假设这本书的读者中绝大多数都不是长期信息保存公司的注册用户,那么未来的计算机要如何访问你的图像、记忆和语音模式呢?那么,你是不是注定要弃那些活着的亲人而去呢?不一定。
目前,每天约有3.5亿张照片上传到脸书,社交网络上的12.8亿活跃用户每天会产生32亿次评论和点赞。这便是海量的信息,全部记录在脸书的服务器上,一点也没有丢失。脸书现在会用这些信息来改善市场细分,并为其用户定制广告,但是没理由把这些数据搁置不用,用它们就可以让人们的虚拟替身复活。(www.xing528.com)
但是,这些虚拟替身会和原来的人完全一样吗?当然不能!如果仅仅根据脸书上发布的状态来评价朋友,那必然会觉得他们非常完美,永远那么快乐,永远值得依赖,而且,很多人好像也都喜欢猫咪。其实,我们会把控自己在社交网络上透露的信息,展示那些能美化自己的小花絮。因此,虚拟版本基本会是我们理想的替身。这不也正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想向他人展现的形象吗?这样说来,理想的虚拟替身和我们想向亲朋好友展现的自己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意味着,以后推理和数据挖掘软件可以检查我之前的所有通信、评论和发布的状态,并将它们编译成一个单一而复杂的人格。从本质上说,它们会把我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即便创造的不是我本人,至少也是一个可以跟我一样能够发表见解并与人沟通的计算机化的虚拟替身。
沙维特说:“统计数据显示,每分钟就有3个脸书用户死亡。这些用户不会简单地从社交网络上消失。他们的个人资料还一直保存在那里。个人账户也仍然保持着之前的好友关系。”即使有人通知脸书说他们已经去世了,他们的时间轴最多也就是变成“纪念”,而他们的个人资料仍然与以前的所有好友相连。那些好友还是可以在这位已故的朋友的时间轴上写东西。我们每一个人周围都充满了这种脸书幽灵!”
几十年以后,这些幽灵会变得更加活跃。
具体是要到什么时候呢?受访的未来学家中有近90%的人认为,到2038年会出现一种能够相对准确模拟脸书用户的算法。只是大家对具体的时间有些不同意见而已。其实,不管具体是哪一年,这样的技术发展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我们看待生死的方式。
这种技术有两个主要用途,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进行“生命复制”,可以用来复制仍然健在的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它可以进行“生命维存”,也可以用来复制人,但这种复制可以在人去世之后进行,只要这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积累了足够大量的电子邮件和通信会话。即便人类的肉体已经死亡,虚拟替身也可以继续存在,并在虚拟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