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产品的供应链金融,在信贷过程中可以创造信用,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并形成融资信用放大效应的良性循环,从而起到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作用。而降低信贷风险的理论根源在于供应链强度对信贷风险调整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上大小企业间动态博弈所起的制约作用。
(一)供应链强度与信贷风险的调整
以往银行对风险的评判,主要是把单个企业作为主体,关注的也是静态的财务数据,而中小企业往往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比较低,财务指标难以符合评判标准,因此,很难从银行融资。供应链金融在风控理念上对银行授信有重大突破。银行对企业不再是进行一对一的考察,而是把企业纳入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整体,重点了解供应链整体的健康程度。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从主要依赖分析财务报表变成对企业贸易背景的了解。在风险评估中,商业银行对财务指标衡量占得较少,对上游的资信、涉及商品的价格走势、交易流程的控制能力、企业过往交易记录等成为评估重点。如果一家企业,自身规模不大,负债比例较高,缺乏必要的品牌和知名度,甚至财务报表也欠规范,将难以得到银行的授信支持。但他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分销商或是供应商,每年的销售量或供货量都在增长,服务具有竞争力,上下游企业对他的评价很好,就符合供应链融资的要求。加上“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是风险较低的关系的大企业无形中提升了潜在的信用等级,此时也可理解为寄居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得到了供应链上的大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信用担保是供应链产供销的紧密合作基础上的一种自愿行为,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发生的供应链可以视为中小企业与银行贷款业务之间的一个中间层组织。正如威廉姆森所指出的那样,在企业与市场这两种制度之间,出现了第三种组织形式,即“组织间协调”或“中间性体制”。根据中间层理论的主要论点:中间层的引入可以改变交易利益的均衡水平,甚至改变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
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其实就是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有生产合作关系的供应链的一种依赖。如果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越紧密,供应链强度越大,那么供应链金融的信贷风险就会越低。
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信贷风险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的贷款地位得到了提升,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借助于供应链上有生产合作。
(二)大小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动态博弈
既然在供应链的合作中,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无形担保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那么供应链这个中间层组织起到担保作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大企业为什么会愿意承担这样的担保角色呢?(www.xing528.com)
(1)大企业愿意组成供应链并增加合作强度在于可以带来生产上的互惠,这种互惠使得大企业愿为商业银行承担无形的担保。战后大企业扩张过程显示,在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获得多重收益: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精、专、特的优势;获取廉价的优质零部件;工艺分包的合作收益等。因此,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直接竞争转变为迂回竞争或合作竞争,这会直接带来双赢的良好局面。
“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大企业之所以有动机来监督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原因在于建立信誉是有回报的,这种可以获得交易的回报,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以前是会丧失的,而且这种回报会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因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设计公司业务的内包、外包,以及与承包合同商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供应链管理中,为使整条供应链达到最优并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也即需要多方之间的合作,而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大企业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是为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信任关系必须在长期中得到保持和发展。为了使信任关系不断发展以达到最高水平,这种关系必须具有弹性并且是非正式的。而合同一般都是明确固定而缺乏弹性的,体现了企业间竞争的关系。用道德(非合同形式)来替代法律(合同),是当代企业和供应链中的伙伴发展信任关系的趋势。
(2)中小企业受到供应链的无形约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集群内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企业之间的分工逐步向高、精、专的水平发展,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就向纵向发展。而交易中为争夺分工的利益,每个企业都希望分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惜减少别的企业从分工中得到的利益,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利益不能被充分利用或使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这种欺蒙拐骗说造成的集群内总福利的损失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交易费用”。既然是内生的,就有可能通过制度的创设、习惯的形成而减少。而“供应链”作为连接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中间的体制,很好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当信息不对称时,因内生的交易费用而不能实现的互利交易。在“信贷配给”的前提下,为了获得支持企业发展的外部资本,财务制度尚不健全的“供应链”内的中小企业可能会通过披露虚假信息等不正当手段。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可以暂时获得更多的贷款配额,但却构成了对链上所有企业信誉度的破坏。对不守信用的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基础,因此“供应链”有效的约束机制使中小企业出于对长期信誉的考虑可以把非合作对策产生合作的结局。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来阐述供应链对中小企业信用的制约作用。
在此模型中,可以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看成是动态议价的过程,假设小企业在融资前先选择是否完全披露其信息,而大企业针对中小企业的决策再做出反应:是采取强硬立场,即取消与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与供应链上的合作,还是采取软立场,即接受中小企业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策略具有动态性,如此继续,直到无穷时段。
供应链融资主要依据供应链流程中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相应发生演变,其中主要可划分为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大模式。随着以深圳发展银行为先导的商业银行为供应链上各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的普遍化和熟练化,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将供应链融资细分成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下文中将对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做相应的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