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信用证、托收、汇款等产品,而是从对外贸易领域延伸到国内贸易领域。将国际贸易的融资产品应用于国内贸易中,既满足国内产业融资的需要,降低交易风险,同时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发展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共识。仅依靠传统手段和产品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已经不可能。各商业银行纷纷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更加全面、人性化的产品。
在单个产品层面,推出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国内贸易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整体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为此,各行相继设计相应的产品,对已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或经银行认可的其他保险机构)投保信用保险的贸易,凭相关贸易单证和赔款转让协议等,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业务。如中国银行的“融信达”,中信银行“保险押汇”,民生银行“信保融资”等等。(www.xing528.com)
在产品组合和整体解决方案层面,沿着将国际国内贸易相结合和与资金产品相结合两个主要方向,不断推出适应客户综合需求的产品和方案,并把自身从产品提供者向方案提供者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例如,招商银行针对不同规模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客户,分别设计推出了大型企业服务方案和中小企业服务方案。民生银行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结合起来推出了进口物流融资。深圳发展银行更是将其定位于一家物流银行,希望通过力推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形成比较优势。
除了上述产品方面的创新以外,近年来,为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提供支持的电子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少数银行在本身集中式国际业务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开始建设集团公司客户集中收付汇业务系统,为集团公司客户集中下辖子公司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操作平台。二是SWIFT 组织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贸易服务设施系统(TSU,Trade Services Utility)的推广力度。三是为适应国内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需要,人民银行2007 年已经完成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建设,并于10 月8 日起开始上线使用,这将为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提供一个基础性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