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分工的产生及性质
马克思在吸取斯密关于分工原因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工理论。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是人们这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是分工引起交换,而不是相反。
分工只有人的生理前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按马克思的理解,分工与生产力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还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分工与生产力的交互发展,“分工的自然形成的性质”逐渐为分工的社会性质所取代。同样,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也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分工存在的条件。有分工必然有人们劳动能力的交换。
(二)分工的辩证运动(www.xing528.com)
马克思依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将分工划分为若干阶段,并考察了分工的辩证运动过程。按分工发展所代表不同阶段的所有制,马克思将其分为四个时期: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及资本所有制。在部落所有制中,“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分工已包含了矛盾,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下,“分工已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农村与城市的分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因为其第一次使阶级关系明朗化了。在封建所有制下,分工继续发展,一方面,“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后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另一方面,人类历史的又一次大分工:工业与商业的分工也出现了,“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作为结果,“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商人阶级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封建所有制下的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大大简化,分工“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由于分工的递进效应,分工又引起进一步的分工,“分工更细了,使用机器的数量更多了,利用这种分工的范围和采用这些机器的规模更大了。”
(三)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看到了分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劳动专业化和技术专门化,能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分工提高生产力的原因在于,分工组织产生的协作力,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劳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就是集体力。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分工的消极作用,其主要表现:第一,分工是劳动异化和劳动产品不平等分配的真实原因,也是所有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根源。马克思在谈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真正分工时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其实分工和私有制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第二,分工造成了人的畸形化、片面化发展。分工使个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为谋生性、固定性和利益对抗性的特征,导致了个人的片面化、畸形化的发展,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物役性存在。马克思认为要消灭这种分工造成的劳动异化现象,必须消灭产生自发分工的条件,从而让自觉分工来取代自发分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