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古渠命芳名

千年古渠命芳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鱼孟威奉令前去继续维修灵渠。把过去千百年来一直被纳入漓水大水系,统称之为漓水之渠,命名为“灵渠”。被列为继秦史禄、东汉马援之后的第三位、第四位贤人。元代黄裳把上述四位贤人的功绩刻在《灵济庙碑》中:“兴安灵渠,自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马援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使鱼孟威复修之,更四贤之勤,历秦汉暨唐,而后其制大备。”

千年古渠命芳名

唐朝兴盛,工商业发达,南北方物产丰富,全国各郡年年向都城长安朝贡也更为盛行了。社会需要航运畅通,为满足当时急需,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下令在长安城东、望春楼下,灞水与沪水相汇处,扩宽灞、沪河床,利用挖土筑矮堤围水,建成数十里开阔水面的大型船舶码头——广运潭,为全国各郡向都城朝贡的船舶停靠装卸之用。在供唐王观赏的船舶展览中,“每舟署其郡,以所产暴陈其上……船尾相衔接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新唐书·韦坚传》)。展览货船中,就有满载玳瑁珍珠、象牙、沉香的南海郡(今广州)船只和满载蕉、葛、蚺蛇胆的始安郡(今桂林)船只,这些都是吃水不深的内河船,显然是经过灵渠而入长江,再经南北大运河上溯黄河、渭河,而到达广运潭的。这些珍贵的贡品是岭南的特产,皇帝看了非常高兴,也成为当朝一直流传的佳话。

李公维修灵渠,竣工复航了。“然当时主役吏不能协公心,尚或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不历多年,又闻湮圮,于今亦三纪(一纪为12年)余焉”(唐鱼孟威《灵渠记》)。即主持维修施工之官员,用料不严格,工程质量不佳,运行40年左右后,灵渠又告损毁了。之后,鱼孟威奉令前去继续维修灵渠。据鱼孟威《灵渠记》记载:“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余自黔南移镇于此,舣棹渠首,备观其事”,深觉李公修渠理论正确,盛赞“李公真谓有新规”。按照李公修渠的工程措施进行维修,工程“自九年兴工,至十年十月告毕。其铧堤悉用钜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切禁杂束篆也,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修渠完工之后,渠道水量充足,航道情况良好。就算是“百斛大舸,一夫可涉”。南来北往之船,畅通无阻。这时唐皇帝得悉鱼孟威修渠成功,乃传令嘉奖鱼孟威,记中写道:“时上闻其兴役,远降诏书,猥赐嘉奖,……况余所为,未增丘山一块矣。又何敢当诏书之美也。”

鱼孟威是个实干的人。他谦逊地认为,灵渠的通馈运成功,是从秦代(公元前218年)竣工,经历东汉直至唐代(公元869年)共计历时1087年,几个朝代主持建造维修之人和无数劳动人民为之付出劳动甚至生命而建造出来的;是千百年来数不尽的人们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渠。灵渠是人的物质力量(如生命力、人的体力、拥有的物力和自然赋予的其他能力)和精神力量(即灵性,如思想、智慧、意志、情感等)综合而成“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而人称万物之灵,……安可不利于人哉。”(唐鱼孟威《灵渠记》)

“灵”,繁体字为“靈”,原来“需”(读零),象形雨水一滴一滴地零星落下,《诗经》说:“需雨其濛”。古代的人对大自然认识不足,每当大旱之时,人们就依赖“巫”士求神下雨,如果经过“巫”的拜神求雨活动,碰巧下雨了,就是“靈”了,这是“霝”下加“巫”之“靈”,是“巫”通神,心想事成之“靈”。秦汉时期,人们心想中国南北水系直通航运之渠道成功了,但绝不是坐享“巫”之“靈”,而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灵性)和物质力量创建而成的“灵性”贯全渠之“靈”。

“灵性”,指天资(来自人类先天性的转录因子基因),《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约在500万年前,人科动物黑猩猩分离出来,这是普通灵长类动物最后一次突变,产生一组特殊基因——人类转录因子基因,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却没有出现这种改变,因而转录因子基因把人科动物从灵长目中分离出来,人类独具的“灵性”从科学上对证了我国古人说的“人为万物之灵”,由此而引起社会上对灵巧奇特之事物都贯入“灵”字,对人之天资聪明称为“精灵”,对伟人、名人出生之地称“人杰地灵”,对行动敏捷之人称为“灵敏”,对艺术家表现的诗情画意称“灵感”,把药之奇效称为“灵丹妙药”等等,唐代鱼孟威把沟通中国南北水系、灵巧奇特、直通航运的人造之渠,称“灵渠”。

鱼孟威修渠完工为此渠作碑文《灵渠记》,开头一语是:“灵渠,乃海洋山水一派也,谓之漓水焉。”把过去千百年来一直被纳入漓水大水系,统称之为漓水之渠,命名为“灵渠”。这是灵渠在诞生1087年后,第一次拥有正式的名称,而用工程行为把人对河渠水流的目标流态,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肯定。其哲理思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一论述还要早1019年。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唐代李渤、鱼孟威这两位主持修渠人,功绩卓著,深为后人崇敬。被列为继秦史禄、东汉马援之后的第三位、第四位贤人。灵渠旁的四贤祠就是后人为永远纪念他们的功绩而建造的。他们的功绩分别是:(www.xing528.com)

史禄:越人,秦监郡使。秦始皇“南攻百越”之战,令禄凿渠通粮道,禄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动工,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建成引湘江水入漓江的航道工程,为统一岭南之战运送军饷,立下战功,为灵渠工程的开凿立下第一大功。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字文渊,陕西茂陵人。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出兵平交趾之乱,封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在平定交趾之乱的同时,创造性地应用质量互变规律解决船过南岭的水工技术之难,沟通中国南北水系,实现南北通航运,为荡平交趾之乱运送军饷,为灵渠运河工程的全面建成作出卓越的贡献。

李渤(公元772—831):字浚之,河南洛阳人。任桂州刺使、桂管观察使,奉令维修灵渠。当时灵渠陡堤尽坏。从前人的工程实践中飞跃出新的治渠理论:“铧其堤以扼旁流,陡其门以级直注,”以此指导灵渠工程的维修,为灵渠工程的安全实用立下“新规”,为恢复中国南北航运作出贡献。

鱼孟威(唐代,生辰年代不详):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任桂州刺使、桂管防御使,在李渤治渠理论的基础上,重修灵渠,严管工程质量,加固铧堤,增设陡门达十八座。“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为完善工程设施,功绩卓著,荣获朝廷嘉奖,并从哲理的高度概括出本运河工程名称“灵渠”。

元代黄裳把上述四位贤人的功绩刻在《灵济庙碑》中(四贤祠曾称灵济庙):“兴安灵渠,自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马援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使鱼孟威复修之,更四贤之勤,历秦汉暨唐,而后其制大备。”对灵渠的初始、发展和完善阶段,作了概括性的总述,为有关朝代功存灵渠的“人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