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图7-3所示的兴安县志城廓图上,可见“秦史禄障川处”的标记;又从图5-3发现“障川”遗址地形曲线。证明史禄在本河段筑拦河坝引水后,打破了原天然河道的排洪状态,而河岸依然是原阶地面高程213.8~214.5米,拦河坝顶高程212.8米,右岸阶地仅高过坝顶1.0~1.7米。在无防洪设施的情况下,一次普通的洪水都有漫过右岸的可能。果然,雨季洪水来临,因坝障碍洪流而壅高水位,壅水的回水曲线以抛物线的形态使上游河水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加深。洪流在上游鳌鱼山嘴弯道末端因离心作用而加大流速,又遇坝前回水顶托,使动能转变为位能,回水再加涌浪,洪流越过右岸,顺着阶地面自然倾向下游的坡降,跌流入坝下游的低水位河槽。跌水入槽,产生溯源侵蚀,也叫跌水崩土,从下游向来水方向上游倒退崩溃。至使右岸阶地被洪流冲出一条水毁河,就这样原来的一条天然河道,在人为的拦河坝(小天平石堤)“异常干涉”了原自然排洪状态之后,一条非正常的水毁河产生了。从此,坝址上游一条河变成两条河,而且水毁河的宽度约与其原河宽大致相同,这是本河段水流的造床能力所决定的。
渠首工程刚竣工,秦因战事急于漕运军饷,史禄没有考虑或不知道坝上游河岸须加筑防洪堤,以防洪流溃缺,而今洪流冲出一个大缺口,上游河水从此缺口流走了。灵渠缺水断航了,秦史禄只有在缺口处“障川”(详见图5-3,秦代末期灵渠渠首水毁河与史禄障川堰址遗迹)。用堰的形式拦截缺口,既可拦水入渠,又可让洪水从此堰顶排泄一部分,使分流的洪水从水毁河(相当于都江堰的外江)流入湘江(如同都江堰的上减水作用),另一部分洪流从原来的拦河坝(石堤)溢入湘江(相当于都江堰的中减水)。此外,仍在引水渠口下游渠道约0.9公里处设一泄水滩,把入渠过量的水流排回湘江(相当于都江堰的下减水),以策工程安全。
“秦史禄障川处”是在今分水村前,既然此处“障川”,必然就没有北渠的引水口,此两者是不能并存的。从而可证,史禄没有凿北渠。(www.xing528.com)
图5-3 秦代末期灵渠渠首水毁河、缺口与史禄障川堰址遗迹图
(注:本地形图源自《广西兴安县灵渠渠首地形图》,以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