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下令南攻百越

秦始皇下令南攻百越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南攻百越,首先遇到的是进军路上的天然屏障——南岭。秦始皇于二十六年一统中原之后,并于同年下令南攻百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布置南攻阵势。战事由攻势变为守势,转入秦越对峙阶段。是南攻百越第三路军任嚣将军得力干将,秦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任嚣为南海郡尉。

秦始皇下令南攻百越

要南攻百越,首先遇到的是进军路上的天然屏障——南岭。必须先了解南岭的地理形势,控制其中的兵家必争之地,方能处于战略上的有利位置,进可攻,退可守。站在中原南望,称南疆5个高山大岭为南岭;又从东到西,五岭分别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镡城岭(今称越城岭)。南岭以南,历史上称岭南、岭表或岭外,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是年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过不同时期造山运动的挤压,山地呈强烈的褶皱断裂。早期构造形迹后期多次发生再变形,有的山地呈断块抬升为高山峻岭;有的山地呈断块下沉,降陷为盆地;有的山体出现正断层或逆断层边界,断层一侧的下陷形成断陷盆地。错综复杂的升降运动,造成五岭之间多谷地、盆地、河谷盆地,地貌变形或错位,山系走向与构造线不一,有五岭山系不成脉的特殊地貌之称。但大体看来山系走向仍是东西向,扮演着中原与岭南的分界线角色。

秦始皇虽不懂造山运动,但掌握五岭地形地势的特点,又注意到山路崎岖,陆路交通困难,水路是军队军需物资运输、进攻南越的主要途径。在用兵策略上,采取稳步进占,强调塞、守、驻、处四要点,先分兵堵塞山谷隘道,控制要塞,然后在守的基础上发动进攻,攻至险要之地,设临时城堡、关隘为据点,不作贸然进击。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原之后,并于同年下令南攻百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卷十八),布置南攻阵势。

第一路军塞镡城之岭。控制今湘南与桂东北部交界、五岭最西部的镡城岭,堵住该岭与都庞岭海洋山间北西向的夹道(此夹道称为湘桂夹道、湘桂走廊,是湖南永州至广西桂林的通道)。该走廊也是西瓯人与中原人往来的咽喉通道,秦军溯湘水到海洋山,抵达镡城岭,占据此要道,可以从廊道中的漓江直入西江今贵港地区,进击西瓯族的活动中心。(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地图集·秦·西汉·东汉》记载古代的漓江为“离水”。大小干支流古时还没有名称,统称为“离水”。为叙述统一,后面除引用古籍仍按江河原称外,离水称漓江,湘水称湘江,以现在的大小支流名称叙述古代发生的事。)

第二军守九嶷之塞。九嶷山是由9个相似的石灰岩峰林盆地组成的,位于广东省连县北部与湖南省临武、宁远县南部之间。秦军沿湘水支流潇水进驻九嶷山南,可控制湘桂交界的萌渚、都庞岭间的谷口溢道,并可顺贺水入西江与第一路军夹击贵港一带的西瓯越人,也可从连江入北江,协同第三军进攻番禺南海越人。

第三路军处番禺之都。秦军在任嚣将军的指挥下,沿湖南耒水上溯,抵湖南骑田岭深入粤北的支脉,控制武水谷口,随武水入北江、珠江,直攻南越活动中心番禺,“军处番禺之都”。

第四路军守南野之界。据守今江西赣江支流章水上游的南野与粤北南雄之界,也就是五岭最东部的大庾岭。后因岭上多梅花而称“梅岭”,岭上两峰之间的隘道甚为险要。唐朝开元年(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粤北曲江人)发动群众凿低石坳30多米深,宽约5米,险道变通途;宋朝蔡挺在此要塞建梅关楼,关楼向岭南一面的横额上写着“岭南第一关”;向岭北一面的横额上写着“南粤雄关”。此关前沿形势之险要,可想而知。秦军把守此要塞,可截断闽越人与南越人的联络通道,可循南雄的浈水入北江、珠江,协同第三路军进击番禺南越和东部越人。(www.xing528.com)

第五路军结余干之水。秦军集结于江西省余干县信江水系,全面封锁浙闽山地西北部与外界联系的几条隘道(统称为闽北走廊),为翻越山界进攻东南沿海浙闽山地的东瓯、闽越,部署兵力。

在大将军尉屠睢总指挥下的50万大军,兵分五路,于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一统中原之初,即奉令开赴南岭,按已定部署,执行南攻百越的军事使命。

战争开始阶段,第五路军迅速攻入浙闽东南沿海地带。该地人烟稀少,抵抗力弱,强大的秦军轻易平取东瓯、闽越;进军南越的第三、四路军,在大将军任嚣指挥下,进军顺利,于适宜地点筑城堡据守,稳步向番禺推进;尔后,攻占了番禺,筑任嚣城(今广州市);第一、二路军是进攻西瓯越人的,秦军控制湘桂走廊后,随即在灵河口与融江(即现今的大溶江)之交汇处,建秦军城堡(后来在平定、统一岭南后,在此建立了更完善的驻军基地——秦城)作为湘桂走廊的前方据点。又在兴安西约7.5~8公里处,镡城岭余脉与都庞岭海洋山余脉之间一险要隘道,宽约20米左右,设立驻守关卡(平定岭南后,在此筑石关口,叫做严关)作为湘桂走廊的后方军事要塞,前城堡,后要塞,相互呼应,是稳步进军的重要措施,也是后撤的活命退路。

在进攻西瓯的战争过程中,秦军对被击溃的西瓯人,实行中原战争中惯用的“暴政”、重压和虐待,引起西瓯人强烈不满。西瓯族首领泽吁宋应召与秦军主帅尉屠睢谈判,谈判无果而终,却遭尉屠睢斩首。此事一出,激起西瓯越人的义愤,自觉团结起来对抗秦军,使秦军遭遇了顽强抵抗。“越人皆入丛林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明欧大任《史禄传》)。又推举英勇善战的族人桀骏为首领,发挥越人爬山越岭、驾舟速航的特长,在熟悉的山地河流环境里,突袭秦军,截击秦军粮道,“旷日持久,粮食缺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史记·主父偃》)。“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第一、二路军被越人重挫,加之交通困难,粮饷不济,难以寸进,“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史记·主父偃》)。于是,就地据守,士卒日夜全副武装,不敢卸甲,也不敢弛弩,“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淮南子·人间训》)。战事由攻势变为守势,转入秦越对峙阶段。

据《广州日报》记载,前面提到的尉佗即赵佗(?~公元前137),又名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入粤将领,任龙川令。是南攻百越第三路军任嚣将军得力干将,秦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后,赵佗接任南海郡尉,史称尉佗。他建立南越国,后受汉朝南越王,在位67年。其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和辑百越,后人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