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把秦襄公从“大夫”的爵位擢封为诸侯,并把岐西的大片土地封给秦国,并与秦襄公立下盟约:“今后秦国如能把戎人赶跑,收复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秦襄公在洛邑既被受封为诸侯,又有与王立盟约,心中喜悦溢于言表,凯旋归国随即刻石记功,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石鼓文》。
秦襄公和儿子秦文公都为了扩大领域,奋力对戎人进行征讨,夺到被戎人占领的土地,依盟约之规,都归秦国所有。为了向东发展,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带领700人马,借打猎为名,到东部选择国都,决定在汧水(现更名千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建都,到秦宪公时迁都平阳(今宝鸡东),秦德公时又迁都至雍(今陕西凤翔县南)。雍是一交通要地,西通甘陇,东沿渭水入黄河,南越过秦岭到达汉水流域,再由此向东南达楚,西南到巴、蜀,是一处很有军事价值、适合秦国发展的战略要地。
秦都累迁东向的同时,领土也在不断向东扩大。周平王东迁后,秦国乘虚而入,平灭各小部落,占领其土地,直至拥有西周八百里渭河平原,成为地跨陕甘的大国。
渭河流域成为秦国的天下,渭河上游天水一带古称“秦州”;把渭河从宝鸡至潼关注入黄河长约800里的中下游及两岸平原,称之为“八百里秦川”。当地的民歌称之为“秦腔”;丘有“秦陵”;字有“秦篆”;北有北山,西有陇山,南有秦岭,东端有黄河和函谷关,关内中部平原简称关中平原。这一天然国都,攻守皆宜,粮食丰富,形成“关中自古帝皇州”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统归秦国所有。
秦国原处西垂之域,长时间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之邦,到春秋秦穆公(公元前659至公元前621年)时,国力才逐渐强大起来,史称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秦成为一大强国,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其中主要一条就是他善用人才;其二就是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使秦国成为一个物产富饶的“秦川”。
在善用人才方面,秦穆公打破宗法制度的用人框框,代之以“贤才”标准,不管贤才之人来自何国,只要他愿意为秦国效劳都得到恰当的重用,如从晋国来的百里奚、骞叔、丕豹、由余(戎人),还有带兵的将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他们都不是秦人),都给予了与其才相称的官职,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盛献出了聪明才智和立下功绩。
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继续广收人才,下诏令求贤。在魏国有个叫公孙鞅的人,原是卫国贵族子弟,又叫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诏令求贤,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在秦孝公接见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交谈中,卫鞅游说孝公要学尧、舜、禹、汤的仁义;在第三次接见时,卫鞅已了解他迫切希望秦国富强起来的心理,于是就大谈其富国图霸之术,这回可把秦孝公的心扉打开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和卫鞅谈了几天,并准备用卫鞅进行一番改革。
改革是新兴势力求发展,它必然受到守旧派的反对,以杜挚为反对派代表就有这样的说法:“守古法没有错,依照旧礼俗不会出偏差”。经过两派面对面的舌战,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第一次变法是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公布的,主要内容有:
(1)编定户籍,实行“连坐”。5家为“伍”,10家为“什”是为编定户籍。有一家犯法而不报告的,10家都得受“连坐”,处以腰斩。(www.xing528.com)
(2)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3)废除旧有世禄制,重新确定爵位和等级。
(4)鼓励个体小家庭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新法推行6年,据《史记·商君列传》,秦国民众非常高兴,人民丰衣足食,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出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大治的新局面。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都城迁到咸阳,同时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1)在全国普建县制。
(2)“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
(3)“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
(4)焚诗书、制秦律。
秦孝公施行卫鞅变法,前后两次达一二十年之久,取得巨大成就。它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经济,巩固了统治秩序,奠定了富强的基础,从而使秦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七大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秦孝公因卫鞅变法有功于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又称商鞅(秦孝公死后,一些不甘心失败没落的贵族,向新即位的太子诬告他想谋反,在商鞅逃往他国途中被抓,车裂身亡),后人均称前后两次变法为“商鞅变法”。秦国的崛起,是和商鞅变法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