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摄影构图有两个目的,一是使画面具有艺术感染力,另一个是突出主题。以画面中不易察觉的“点线面”等结构线为参考标准的构图形式主要用来解决画面艺术感染力。除此之外,画面还有主体物、背景、陪衬物等一眼就能看到的具体自然形态,这些构成元素可以用来解决构图中“突出画面主题”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幅照片来分析如何突出画面主题。图4-26是2007年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组图中的一幅,在这组作品中,摄影师云妮·C·拜耳用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记录下了一位单亲母亲和她身患癌症的年幼的儿子在最后的日子里一同与病魔做斗争的全过程。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元素,在医院的走廊里,一位母亲推着一个轮椅,轮椅上坐着她的孩子,孩子展开双臂,做出一个胜利的标志,母亲则神色凝重地望着他。这幅照片的画面很简洁,用最少的视觉语言向观众展现了这位母亲和她儿子的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摄影者选取的瞬间很恰当,这幅照片更向观众展现了画面里这两位人物的心理状态,孩子身患癌症的坚强以及他渴望战胜病魔的决心,母亲凝重的神情下则饱含着更多的情感信息。
图4-26
或许在拍摄现场还有其他的视觉元素,比如医院的医生,护士,甚至周围还有其他的病人或者其他的医疗设施,但是摄影师忽略了它们,只选取母亲和孩子这两个视觉元素,而且是选取某一瞬间来作为画面的主要形象元素,所以才能向观众传递出刚才解读的那些信息。正是这种精确的构图,才使得这幅照片看似平凡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如果从画面中“具象的自然形态”(即主体物、陪衬物、背景等元素)的角度来分析这幅照片,可以看出,画面里那么多得形象元素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主体物——母亲和她的孩子,陪衬物——轮椅,背景——医院走廊,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照片里的主体物,可以看出摄影者主要想突出孩子,或许她是想让观众从孩子的动作和神态里,看出这个孩子在面对病魔时顽强的精神。所以就孩子和母亲而言,同样为主体物,孩子又成了主体的主体,母亲又成了陪衬物。前面讲过,这幅作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突出了主体物”,即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物上,很多摄影者可能会觉得这很简单,用对比就可以了,主体物放大,陪衬物缩小,主体物在前,陪衬物在后等,方法可能太多了,其实问题远没那么简单,因为现实永远没有照片看起来那么简单,构图就是要求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给观众选取一个最佳的观看范围。
再仔细分析一下这幅照片里摄影师是如何给观众提供一个最佳的观看范围?首先摄影师仅仅在画面里体现了两个主要视觉形象,把其他的一切干扰元素都除掉。其次,为了更好地突出母亲和孩子,摄影师利用小景深把背景——医院里的走廊——也完全虚掉。这样使得画面里的主要人物就更加突出。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一般受过专业摄影训练的人都会做到这一点。但是,下面的行为并不是每个摄影师都可以做到的:为了进一步地突出孩子,摄影师在母亲和孩子这两个主体物之间又做了一个对比,即当孩子的动作幅度做到最大——头完全抬起,四肢完全伸展开,当母亲的动作幅度最小——头尽量低下,四肢也完全紧缩的时候,摄影师摁下了快门,于是一张简洁却意味深远的摄影作品就诞生了。可以看出在如此简单的一幅照片里,至少包含着两层对比关系,第一层对比关系突出了母子,给故事设定了一个背景,第二层对比关系突出了孩子,为故事点明了主题。第一层对比关系可能很多摄影师都会想到,这是好的摄影师和不好的摄影师之间的区别,但第二层对比关系却不是每个摄影师都能想到的,这或许就是好的摄影师跟摄影大师之间的区别,另外,这两层对比关系是在按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必须想到的,那个时间可能只有零点零几秒,基本属于摄影师的条件反射。因此,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其诞生的过程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为了那零点零几秒的“决定性瞬间”,摄影师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练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构图的最主要目的突出主题,以便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拍摄主体上,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有人也称之为“突出重点法”,如何突出重点?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一书里,介绍了八种比较实用的突出重点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通过布局突出重点;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通过光来突出主体;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通过动作突出重点。
1.通过布局突出重点
构图,首先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给观众选取一个最佳的观看范围,也就是通过取景器把你认为的最佳观看范围用照片上下左右的四个边框界定下来。因此,照片里的视觉元素——主体物、陪衬物和背景等——以怎样的形式来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里面主体物的位置安排尤其重要,它决定作品的成败。
那么,主体物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才可以突出重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摄影相邻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在摄影艺术的初期,摄影构图的很多法则都是从绘画里借鉴而来的。下面我们看一幅绘画作品,看看在绘画里是如何突出主体物的。
图4-27这幅图是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作品,仔细看一下画中两个人物的安排,高更并没有把她们放到画面的中心,而是分别放在画面的左右三分之一处(即人们常说的黄金分割线的大概位置),这也是传统的构图法。这种构图法认为,观众在看一幅画或照片时,视觉趣味点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因此,通常要把画面的主体物放在这个位置。
图4-27
虽然这是一种很传统的构图法,现在仍然为大多数的摄影师所采用。图4-28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于2002年在印度大吉岭拍摄的一位僧侣清晨的生活,这张照片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正是采用了传统的三分法来布局构图,照片上的主体物——人和狗都安排在靠近画面的三分之一处,而且楼梯口、僧侣与太阳都安排在左三分之一处,与右三分之一处的那条孤零零的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主体物——僧侣,正是这样一种构图方式,赋予了照片宁静安详的氛围,吻合了僧侣的清晨生活给人的感觉。
图4-28 (见书后彩页)
传统的构图方式虽然崇尚三分法,并不意味着照片中的主体物不可以放在其他地方,比如中央和边角。之前我们看到过的获2007年普利策奖的那幅母亲推着癌症孩子的照片,就是把主体物放在了中央,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把主体物放在中央是因为这种构图方式比较呆板和单调,没有变化,可是为什么有的照片把主体物放在中央,却没有呆板的感觉?原因可能来自于主体物本身,比如主体物的动作、姿态、手势等打破了呆板的局面,母亲推着癌症孩子的那幅照片就是这样,孩子的动作幅度很大,完全可以打破中央构图的呆板。图4-29是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这幅照片同样是把主体物放在画面中心,却丝毫没有呆板笨拙之感,恰恰由于主体物的神态很生动,强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如果要把主体物放在中央,就要想办法不让照片显得过于呆板。
图4-29
2.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
这种方法就是把主体物在照片内的面积安排得比较大,从而通过大小对比把主体物突出出来,这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突出重点的方法。图4-30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澳大利亚纳拉伯平原上拍摄的。这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得比较好,经常会有野生动物跑到马路上,给车辆和自身造成很大威胁,这块警示牌就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安全。其实这也给观众一个暗示:为什么这里的野生动物那么多,原因就在于保护得好。因此,这个警示牌的作用很大,必然要作为重点突出,在画面里占了一半的面积,而现实中比它大许多的越野车,在画面中的面积却非常小,这就更突出了警示牌的大小。这样的效果通常需要用透视的方法来达到,在摄影时常常利用广角镜头来拍摄。
利用大小关系来突出重点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拍摄中,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美好的景色时,为了把景色都纳入画面来,常常把作为主体物的人拍得非常小,这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在拍摄时,一个摄影师要始终明白主体物是什么,要突出什么,然后才能去想如何突出。
图4-30
要想突出主体物,它的面积一定要大,这个规律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不然,有时候小的物体,反而也能够成为画面的重点。图4-31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我国乐山大佛拍摄的一幅照片。这幅照片里,虽然大佛的脚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但是脚下方的那个戴白色草帽的人却成了画面的重点,这样的对比关系,给画面增添了一种不一样的意味,使得这幅照片在众多的仅仅把乐山大佛作为风景来拍摄的照片里,显得与众不同。
图4-31
3.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
就像我们在取景器里取景一样,取景器像画框一样用四个边框将想拍的景色包围起来,从而将其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加以强调。在照片里面,也可以用这种搭画框的方法把照片里的主体物包围起来,从而使它从周围的环境剥离出来加以强调,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图4-32这幅照片就是典型的用“搭画框的方法来突出主体”。它是布列松在西班牙拍摄的,布列松比较喜欢用小巧的相机,而这种相机通常都没有远摄镜头,因此不能将远处物体拉过拍,而当时布列松也不太容易靠近这群小孩,所以为了突出这群孩子,布列松就用残缺的墙来制造画框,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主体物。如果说这堵残缺的墙的画框效果正好成全了布列松的这幅照片,那么在现实的拍摄过程中,如此中规中矩的“画框”是很难遇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灵活的思维去发现和创造“画框”,其实,“画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图4-32
看一下下面的几幅照片,都是用各式各样的画框来突出主体物。图4-33是利用门框来突出主体物。图4-34是利用骆驼的头、脖子和腿形成的三角形空间来突出主体物——老人和小孩。
图4-33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这样的画框供我们选择,只要我们有足够灵敏的眼睛和思维。此外,画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物,所以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一点:不能为了画框而画框,如果拍摄环境中有可以构成画框的因素,但是对突出主体没有任何的帮助,那么要敢于果断地舍弃这些画框,即便它看起来很漂亮。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越漂亮的画框越要敢于舍弃,因为它会抢走观众对主体物的注意力。
图4-34
4.通过光来突出主体
17世纪,荷兰有个著名的画家伦勃朗,他绘画时总喜欢用一束光来突出画中的主要人物,类似于舞台光,后来人们把这种光线称为“伦勃朗式光线”,如图4-35所示。
图4-35
“伦勃朗式光线”虽然有些舞台化,看起来不真实,在突出主体物上却效果显著,经常为摄影师采用。图4-36是一幅典型的利用“伦勃朗式光线”来突出主题的照片。这幅图片拍摄于印度的克什米尔,因为历史的原因,克什米尔经常发生战乱,这是一次战争结束后,《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拍摄的一个母亲抱着她的孩子的照片。摄影师把光线主要集中在母子身上以及她们身后的破败的废墟上,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同时由于光线的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清母亲脸上的表情,一种无奈中的坚定,使照片不仅反映了“人是战争的受害者”,更表现出了“战争中人的坚强”这一更为积极的主题。“伦勃朗式光线”除了可以直接突出主体物之外,由于光线的单一性,还能营造出另外的氛围与感觉,比如舞台感、宗教感或神秘感。这幅照片就有一种宗教感,母亲的神态与形象类似于西方油画中的圣母,使这种宗教感在照片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www.xing528.com)
图4-36
图4-37 (见书后彩页)
图4-37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埃及的阿斯万拍摄的一幅照片,阿斯万是一个缺水很严重的地方,摄影师从一口水井的上方拍摄,为了突出主体物,他利用光线直接聚焦于画面的主体物——打水的人和井底的水,用来突出照片的主题——缺水。另外,光线在这幅照片里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使照片具有一种很强的宗教感,从上方射下来的光线,像天堂开启的一道门一样,为缺水的人带来一丝希望。光线照在深深的井底的水里,既显得水的稀少,又表现出水在这里所具有的神圣感。画面通过光线的布置,把周围次要的东西全都隐藏在黑暗里,仅仅把主体物展现给观众,使照片简洁有力。
光线是突出主体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线,观察光线的效果,把握光线的性质,当然如果在突出主体物的同时,能够利用光线的特性营造一种氛围与感觉,那就更好了。
5.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线条作为视觉艺术形式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具有引导人的视线的作用,尤其是直线,效果更为明显,多条直线向同一方向汇聚会产生透视的效果,在摄影中经常利用线条来突出重点。图4-38中,灯塔发射出的四条光线直接把观众的视线引导到灯塔那一点上去,虽然那一点很小,此时却成了画面的焦点。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四条会聚线本身也是画面的主体物。如果没有这四条线,这幅照片就会是一张普普通通的“明信片照片”,观众的视线可能会在画面里的任何地方游走,找不到重点。
图4-38
不仅仅是直线,曲线也有会聚视线的作用。图4-39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拍摄的一位当地演员的照片。画面里的光线很暗,但是很少有观众会忽视这位演员的脸,因为她身上的装饰羽毛起到了会聚线的作用,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演员的脸上,所以这幅照片尽管画面昏暗,而且主体物、背景、陪衬物的颜色非常接近,但是作为主体物的人物的面部表情,却不会淹没在昏暗的颜色里,其原因就是会聚线的巧妙应用。
在我们的拍摄环境里,只要注意观察,到处都有这样类似的线条,比如马路上的车道线、建筑物窗户形成的线条、空旷的房间里墙面、地面与天花板形成的四条透视线,只有发现这些线条,才能够充分利用它们来突出画面的重点。
图4-39
6.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
图4-40是著名摄影师威廉·克莱因于1955年在纽约105街区拍摄的持枪小孩的照片,画面中一个小孩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这个小孩只有11岁,面目狰狞,旁边还有个小孩在看着他。克莱因回忆当时的拍摄情景时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来,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在这幅照片里,为了表现他所表达的意思,克莱因没有将“枪”作为焦点来突出,而是把持枪小孩的面部表情作为焦点来突出,尤其是他的眼神,目露凶光,完全不像孩子的神态。克莱因利用景深,将聚焦点放在小孩的眼睛上,然后利用小景深使照片里清晰范围仅限在眼睛前后,其他地方都模糊。而作为照片里重要道具之一的“枪”由于处在前景的位置,则完全被模糊掉了。克莱因这样处理的结果比直接选择“枪”来作为焦点更能表现出照片的主题——其瞬间无意识流露出来的狰狞,已失去了孩子的天性,暴露出一个孩子心底深藏的仇恨。
图4-40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景深,让重点清晰,其余的模糊,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图4-41是著名摄影师休布曼·弗兰兹为雕塑家阿尔伯托·加考买提拍摄的一张人像照片,这张脸是战后被拍照最多的面孔之一。在此以前,艺术家也曾在欧洲代表过英雄,但从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在这位艺术家的面部特写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眼神中流露出的坚毅、皱纹里烙刻的沧桑以及浑身散发出的艺术家气质,在这其中,深邃眼神中的坚毅是为观众最先领略到的。在这里,摄影师休布曼就是采用了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这里的焦点就是加考买提的眼神,那种坚韧的艺术家气质,休布曼利用眼神来统领整幅照片。尽管每个摄影师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并不是每个摄影师都能在他的摄影作品里将眼神表现得如此突出。尤其是在面部特写镜头里,因为摄影家离对象很近,近到甚至能看清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如此一来,五官的每一个部分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该如何来突出眼神?休布曼没有像图4-40那样利用景深,将聚焦点放在加考买提的眼睛上,然后利用小景深使照片里清晰范围仅限在眼睛前后,其他地方都模糊。照片中,加考买提整个面部的五官的清晰度几乎是一样的,只是背景有些模糊。休布曼是利用了周围的光来突出眼神,把眼睛深深地隐藏在一片阴影里,使得它很深邃,也可以达到突出眼神的效果。同样是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同样是选择眼睛来作为焦点,图4-40与图4-41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图4-40是利用景深,图4-41则是利用光与影。所以,摄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摄影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图4-41
7.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重复就是力量,广告中经常利用重复来加强信息的传播与记忆。在摄影中同样也可以利用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4-42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阿拉斯加拍摄的一幅照片:一片铺着白雪的山路上,三个旅行者扛着自行车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在此,摄影师就是利用了重复的法则,将三个旅行者的动作姿态进行重复,以突出重点与主题——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中的坚强不屈。
重复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相似也是重复的一种形式。图4-43是《生活》杂志委托著名摄影师伊森斯塔特拍摄一个“伊森斯塔特眼中的巴黎”专辑中的一张,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晚年的伊森斯塔特还清楚地记得:“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巴黎曾经被许多人摄入他们的镜头。后来在帕克得我发现了一个露天木偶戏表演。许多孩子怀着惊奇和兴奋的心情在观看表演。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接连拍了两卷胶卷。”照片上是这群少年在观看露天木偶戏表演中的一个惊恐片断时呈现出不同的神态,有惊骇而叫的,有目瞪口呆的,有捂耳定神的,有斜依漠然的,各色神态即迥异又相互交融。这幅照片中,伊森斯塔特就是利用了儿童表情的相似与重复来突出重点。在伊森斯塔特92岁时,他承认:“在我有关人的表情的作品中,没有哪一幅比这张成功。”
图4-42
图4-43
8.通过动作突出重点
通过动作的对比也能突出重点,而且有时比采用前几种突出重点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更为强烈。顾名思义,“通过动作突出重点”就是让主体物的动作和陪衬物及背景的动作不一样,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主体物身上,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图4-44是一幅典型的利用动作的对比来突出重点的照片,照片前景中观众的“静”与赛马者的“动”形成对比,这种动与静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运动效果的?其实方法我们在前面章节里讲过,只要用相对慢的快门速度就可以实现这种效果,慢的快门速度使动作幅度大的物体变得模糊,与动作幅度小的物体形成对比,便有了一种动感的效果。
图4-44
图4-45是另外一种利用动作对比来突出重点的方法。这幅照片是著名摄影师杜瓦诺在一家美术馆里拍摄的,后来,他回忆当时拍摄时的情景说:“有一天我去美术馆,看到许多人盯着这幅画,并且他们的反应非常有趣。于是我把照相机放在我的腿上,看我是否能够拍到一些好照片。因为橱窗的反光作用,路上的行人根本看不清我在做什么。”杜瓦诺把那天的情景称作“开地球的玩笑”,因为他拍到了不同人对同一画幅得不同反应,在他那天拍的所有照片里,这幅照片是他最满意的,照片里妻子让丈夫看橱窗里的一幅画,丈夫却在看另一幅画。丈夫跟妻子的眼神的对比,给这幅照片增添了很多乐趣,也突出了照片的主题。
图4-45
艺术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在构图中要用美的形式来加深主题思想的表达,开阔人们的思路,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认识那些似乎是常见的,但却又没被发现或忽视了的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摄影画面的构图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这些经典的形式结构,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终将取代陈腐的。诚然,就构图来说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规律和原理只能作为行动指南,具体处理要以“恰当”为准,但是,当我们要打破某一规律时,应当有充分的理由,同时自己应该了解要打破的是什么。世界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摄影题材是无限的,构图的形式是多样的。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师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师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正如布勒松所说:“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
本章思考题
1.景别通常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试分析其景别的特点。
3.常用的构图方式有哪几种?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说明你的理由。
4.一般而言,构图的形式要素有哪些?请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
5.你认为在构图的形式要素中,抽象要素和具象要素哪个更重要?说明你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