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模式又称为P模式,因为在数码相机中,通常用字母“P”来表示这种模式。程序模式为拍摄者在光圈和拍摄速度的选择上留出很大的空间,测光模式由拍摄者选择,之后相机根据测光需要,设定若干个光圈和快门的组合供摄影师选择,若要控制浅景深,选择大光圈的组合,若要拍摄运动主体,选择高速快门的组合。P模式的目的就是在抓拍时免得在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之间反复切换错过拍摄时机。
很多人容易将自动模式和程序模式弄混淆,有的人甚至认为它们就是同一种模式,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其实这是不对的。自动模式下,对焦和测光都是自动完成的,并且曝光组合只有一种,摄影师无法选择其他组合。而程序模式是在自动测光完成后,相机会将曝光量记录下来,并提供若干个曝光组合,我们可以进行选择。就像做数学题一样,50+50=100,我们也可以选择20+80=100,只要是结果等于100的各种组合方式都可以选择,当然只有相机中允许的组合方式才可以选择。此外,在自动模式下,摄影师不能自己去设定曝光补偿,而在程序模式下,则完全可以,对特殊情况下的拍摄任务,曝光补偿的设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讲的几种模式都是“以自动和手动设置曝光组合”为基础的拍摄模式,它们是数码相机最基本的拍摄模式,几乎任何一种数码单反相机里都有这些拍摄模式。下面再介绍几种“以设定场景为基础”的拍摄模式,这些拍摄模式的种类较多,任何一台数码相机都不能囊括所有,只会包括其中的几种。
1.人像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如图3-14所示。在这种拍摄模式下,只需要注意取景和构图等问题就可以了。如果在室内拍摄并使用闪光灯,应打开数码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另外相机与目标之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最好在远处再用变焦放大功能拉近目标拍摄。
图3-14
2.风景模式
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使用此种拍摄模式,只需注意环境光线,例如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在日落等环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动调节白平衡。
3.全景模式
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水平或垂直移动数码相机,就会拍摄出全景照片,目前,手机相机中也有这种模式。如图3-15所示。
图3-15 (见书后彩页)
4.夜景模式(www.xing528.com)
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图片充分曝光,图片画面也会比较亮。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在使用此种模式时,首先要使用三脚架,另外,最好采用延时模式来触发快门,因为用手来直接按快门可能会移动到相机,具体步骤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讲过,恕不赘述。
5.逆光模式
此模式是在那些背对光源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如图3-16所示。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曝光补偿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使用此种拍摄模式时,应该先把焦点放在主体上并半按快门不放,再移动相机向其他地方构图,同时拍摄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强的光线,应换个位置拍摄。
图3-16
6.动态模式
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拍摄时如果光源不足,可能无法锁定高速移动的图像,所以最好在阳光下使用此模式,如图3-17所示。
图3-17
7.微距模式
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露珠等,如图3-18所示。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在微距拍摄模式下,要注意目标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相机说明书中标明的微距拍摄距离(如4cm),否则会出现无法对焦的问题。而且还应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标太暗,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
图3-18
需要注意的是,用拍摄模式未必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因为具体的拍摄环境和拍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不是几种或几十种拍摄模式就能概括的,所以很多专业的摄影师通常拒绝使用自己不能设定参数的那些拍摄模式,特别是场景模式。然而这些模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能让他们方便的拍出“合格”的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