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的形成
二十国集团 (G20) 由八国集团 (G8) 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建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日渐认识到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回应,为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间的实质性、开放性和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寻求相互间的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八国集团发起并成立了由原八国集团成员[1]和十一个有影响的重要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组成的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最初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关注的议题限于财政、金融等经济领域,后逐步拓宽至反恐怖主义融资、打击滥用国际金融体系、贸易与发展等领域,从而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西方传统经济力量将既有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升格为首脑峰会。[2]据有关资料显示,召开首脑峰会的设想最初由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国主席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和英国首相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 提出。在欧洲领导人的积极游说下,在2008年10月11日七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时任总统乔治·W. 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 同意出面牵头召开金融首脑峰会。
2008年11月14—15日,二十国集团第一次首脑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发表了《华盛顿宣言》,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就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了原则性共识。[3]
2009年4月1—2日,二十国集团第二次首脑峰会在伦敦召开,会议发布了伦敦峰会公报,在《华盛顿宣言》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审慎监管的国际架构以及加强监管的若干建议,并以既有金融稳定论坛为基础成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赋予其更广泛的促进金融稳定的责任,为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指明了方向。[4]
2009年11月24—25日,二十国集团第三次首脑峰会在匹兹堡召开。会议发表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声明》,“指定二十国集团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5]并确立了定期首脑峰会作为其固定运作机制。自此,二十国集团正式取代八国集团,成为永久性国际经济协作平台,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机制被正式确立,并被提升为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最主要的制度平台。[6](www.xing528.com)
(二)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在全球金融维稳中的作用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推动的必然。其形成的背景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传统金融治理机制的失灵,直接诱因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制度原因在于,升级既有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制度建设成本。[7]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十国集团迅速担负起重任,通过首脑峰会机制检讨危机成因,商讨危机应对举措,并决意改善全球金融治理,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截至2011年底,二十国集团已经成功召开了七届首脑峰会,会议的议题逐步深入,从原则性声明到不断明晰的行动计划,从应对危机的紧急救援行动到实质性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金融体系治理平台。而全球“金融维稳”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地进入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的调整范畴。
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多边协作平台,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有影响力的经济体表达其利益诉求和阐述其政策主张提供了相对平等的交流平台,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话和磋商,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促成了各主要国家领导人就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各项共识,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选择,为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现实可能性。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已经先后就恢复经济增长与保障就业,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监督,巩固全球金融机构,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保证所有国家的公平和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复苏,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等达成多项共识。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综合治理平台,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通过制定政策议程、优先发起改革,发起设立金融稳定理事会,推动其他治理机构和系统,包括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等重新审视并改革其治理结构,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向实质性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二十国集团首脑匹兹堡峰会启动了“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通过对各国家和地区政策行动的整体一致性进行评估,强化政策框架,为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共同目标,包括全球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手段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