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喻的定义及构成条件

比喻的定义及构成条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方甲事物,以揭示甲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修辞格。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比喻的定义及构成条件

在汉语的修辞格中,比喻是超级大格,其常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其他任何辞格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也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种辞格。

(一)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方甲事物,以揭示甲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修辞格。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月光的照耀下,晶莹的露珠犹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那天上的新月就像弯弓一样斜挂在天上。诗人用这两个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比喻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所描绘的对象)、喻词和喻体(用来比方的事物)。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例如钱锺书的《围城》:

高松年的脸像虾蟹在热水里浸了一浸。

本体“高松年的脸”和喻体“虾蟹”的相似点是“红了”。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本质不同。例如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坐火车去莫斯科,在车上,他为了向一位青年妇女表示自己是个纯洁的人,就对她说:

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

本体“我”和喻体“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3.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有喻词。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是本体,“女性”是喻体,它们之间有喻词“是”。

(二)比喻的分类

比喻的分类在各版本著作中各有各的标准与分法,在此介绍两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分类。

1.依据比喻的形式,即它所具有的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与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明喻

①明喻就是明显地用乙事物来比方甲事物的比喻。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好比、若、犹、仿佛、似的、一般等等。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西湖”,喻体是“西子”,它们之间的喻词是“比”,所以是明喻。苏轼以绝色美人西施来比方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②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img

例如鲁迅的《故乡》结尾: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希望”,喻词是“如”,喻体是“地上的路”,是明喻。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让小说的结尾充满了形象生动的人生哲理

(2)暗喻

①暗喻,又叫隐喻,就是隐晦地用乙事物来比方甲事物的比喻。常用的喻词有:是、做、为、成、变成、成为、当作、等于、化作等等。例如孙犁的《荷花淀》: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苇子垛”,喻词是“成了”,喻体是“长城”。这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的苇子丰收的景象。

②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img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回中,宝玉初见秦钟的时候,不由得为秦钟的才华、气度折服,原著中如此描述:

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如今看了,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

在这个暗喻中,宝玉把自己比作“泥猪癞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宝玉自感相形见绌、羡慕不已以及相见恨晚的情态。

(3)借喻

①借喻就是本体和喻词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这类比喻在古诗词中常见,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是喻体,而本体“官场生活”在诗文中没有出现。

②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因为本体不出现,所以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要十分密切。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这段文字中,燕雀就是麻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就是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两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很明显,所以本体不出现也不影响句子意思的生动表达。

2.依据比喻中的喻词这一成分的隐现,我们要注意无喻词的比喻句和有喻词的非比喻句的区分。(www.xing528.com)

(1)无喻词的比喻句

无喻词的比喻句在古今诗文中累累出现,修辞学界对于这种比喻句的归属众说纷纭:有一律看成明喻的,有统统当作暗喻的,有的只摆现象不论归属,有的甚至避而不谈。在本章中,为了和有喻词的非比喻句区分,我们只谈现象,不论归属。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借喻也算是无喻词的比喻句中的一种外,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把无喻词的比喻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本体和喻体是主谓关系,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在这里,省略了“像”之类的喻词,本体“万事”在主语位置上,,喻体“东流水”在谓语位置上,两者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②本体和喻体是定中关系,例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崩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而且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在这里,没有喻词,本体“希望”是定语,修饰喻体“肥皂泡”,两者形成定中关系。

③本体和喻体是复指关系,例如:

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

在这里,没有喻词,本体“大地”和喻体“母亲”是复指关系。

④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在这里,没有喻词,本体“北京”和喻体“祖国的心脏”之间用破折号连接,构成注释性的判断句

(2)有喻词的非比喻句

在比喻句中,往往用“像”“如”“仿佛”“好像”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但并不是所有出现了这些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根据比喻的定义和构成比喻的条件,判断是否为比喻句,除了喻词这个条件外,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本质不同且要有相似点是更基本、更重要的条件。由此可知,如何判别在形式上与比喻句相类似的有喻词的非比喻句,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下面所列举的这几种情况,都是有喻词的非比喻句:

①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

“狼狗”和“狼”之间虽然有相似点,但都是动物,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这里的“像”只是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或者是说明某种情况,不是比喻句中的喻词,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②天好像又要下雨了。

这里的“好像”是对天气的估计与推测,“天”和“又要下雨了”没有构成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所以,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的“像”只是看到杨柳的影子之后的单纯的联想和想象,“倩影”和“画在荷叶上”没有构成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所以不是比喻句。

戏剧应该要有冲突,像《雷雨》里,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形成的冲击力就会很强。

“像”之前的内容“戏剧应该要有冲突”和之后的内容“《雷雨》里,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属于同一种性质的事物“有冲突”,所以,“像”在这里只表示事例的列举,不是比喻句中的喻词,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这里的“像”只是对观众情绪的形象描绘,然后用“着了魔”这种状态生动地写出了观众看戏时的情绪变化,所以,“观众”和“着了魔”之间没有构成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三)比喻的表达效果

比喻是一种习见习用的修辞格,之所以习见习用,主要是它有特有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比喻有四种最基本且鲜明的表达效果,下面一一列说。

1.可以把平淡的事物说得生动

运用比喻,能顿然将平常很可能熟视无睹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大大提升读者或听者的接受效果。例如老舍的《西红柿》:

可怜的西红柿,果实是那么鲜丽,而被这个味儿给累住,像个有狐臭的美人。

众所周知,西红柿好看好吃但味道不好闻。作者运用比喻,把“味道难闻”这一平淡而又简单的意思化为生动而又有趣的表达,使接受者陡然兴味盎然。

2.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复杂、难懂的道理,可以通过比喻,形象地转化成通俗易懂、浅显简单的事物。例如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的比喻,无论是“青出于蓝”,还是“冰寒于水”,都将“学不可以已”这一深刻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使学习者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3.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

通过比喻,使原本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形象,并让读者或听者感同身受。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过词人妙笔一点,用具体可感的喻体“一江春水”来形容抽象的“愁”,将无形变有形,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