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文学的创作主体、创作内容和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出现,推动文学形态更为丰富、传播生态更趋多样、信息裂变更加迅速。网络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正不断修正网络文学的特性。
(一)创作主体特征
1.大众化
网络是众声喧哗的空间。传统纸质媒介文学在其成长的环境中,重视“文以载道”的社会宣教功能,传统文学的“作家”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社会思想解读者、社会文化阐释者、社会责任承担者,致力于反映严肃的社会主题。而网络文学创作中,创作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要求,只要有能连接网络的终端,人人皆可是“作家”。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且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文学爱好者”们解构了传统文学创作的专属性,成为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
2.匿名化
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网络文学作者的匿名性。网民注册虚拟的ID,登陆网站、论坛、社交媒体,参与各种网上文学活动,不用确认身份,无须编辑把关,可以在网上自由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真情实感,书写自己的困惑、彷徨、无助。网络读者看不出作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给作者提供了可以恣意发挥、自由书写的空间。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唐家三少……这些如今已颇具名气的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之初都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幕后。
(二)创作内容特征
1.内容“虚拟”化
虚拟的网络时空中摆脱了现实桎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浅阅读”成为群体风尚。网络文学作品摒弃了深刻和典雅,追求大众化,娱乐消遣性较强。“文学与非文学的严格界限已经被突破或淡化。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络写手们只注重当前的现实感受,而不是客观现实本身。因此,传统文学的‘艺术真实’被眼前的虚拟现实所取代,传统文学在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在这里被解构。”[6](www.xing528.com)
2.表达通俗化
网络文学写作的主观性很强,而且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文本语言追求简约、形象与直观,词组缩写与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日常写作中,规范和权威被消解,网络作品中充满反讽、调侃、戏谑的意味。网络文学“弃雅随俗、屈尊随众,用大众化、生活化、平庸化的姿态和语言,展示普通人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受,显示出平民的亲和力和平凡的亲切感”[7]。通俗化、大众化、公共化、幽默化的语言特征为抽象平淡的概念注入了具体可感的活力。
(三)传播特征
1.传播便捷
依托于具有开放、自由、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等特点的网络技术载体,发表在网上的网络文学作品,瞬间可以传播到各地。这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网络阅读本身所具有的易传播性、便携性等优势,产生了聚能效应,成为全民阅读的一个重要且有益的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新动力。网络文学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传播互动
传统文学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读者很难和作者进行交流。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互动性。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网络的迅捷方便,作者不必写完一部作品再发表,可以随时与读者交流互动。读者也能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作者提供建议。大量的互动式对话评论,常常可以激发网络作家的灵感,使之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较之传统文学的阅读,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创作过程中。
正如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创办人朱威廉所说:“网络文学没有印刷、纸张的烦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网络文学带来了思维的创新,彰显着阅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文学突破传统文学的体制和等级的束缚,让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可以在这个无国界、无身份、无特权,“差异抹平”的网络空间里创作,尽情展开文学的翅膀,自由翱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