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是一种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型文学样式,最初起源于欧美国家,但欧美国家并没有对网络文学的统一定义。1963年美国学者特德·尼尔逊提出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非线性书写,即具有各种路径的、允许读者做出选择、最好再交互式屏幕上阅读的文本”。1969年,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诞生。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互联网模式逐渐形成,尼尔逊的“超文本”设想逐渐变为现实。
欧美有学者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用数字化技术创作的、只可在数字化环境下生存的文学作品”定义为数码文学(digital literature)。电子文学组织(ELO)则更倾向于将“在计算机上创作,并旨在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阅读的数码作品”称为电子文学(electron⁃ic literature)。此外,网络文学还有其他英文表达方式,包括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超小说(hyperfiction)、互动小说(interfictions)等。英国学者贺麦晓(Michel Hockx)将网络文学的基本要素概括为:采用既有的体裁或是创新的体裁,公开发布在可供互动的互联网上,需要在屏幕上阅读。
我国学者也对网络文学提出了各自的理解。目前,主要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陈韵琳:一是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二是文学作品中涉有“网络传媒内容”的作品;三是透过网络媒体文本交织共同创作的文学作品。[2](www.xing528.com)
李兴顺:一是将传统“平面印刷”作品数位化,而后发表于WWW网站或张贴于BBS创作版上;二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并以数位方式发表的新型文学。学术上习惯称其为超文本文学。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明显例子包括动态影像或文字、超链接设计、互动式读写功能。[3]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进行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有三种常见形态:一是传统纸介印刷文本电子化后上网传播的作品,这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传播媒介的不同;二是在电脑上创作,在网上首发的原创性文字作品,这类作品与传统文学不仅有载体的区别,还有网络原创、网络首发的不同;三是利用多媒体和电脑技术和Internet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如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以及借助特定软件自动生成的“机器之作”,这类作品离开网络就不能生存,因而是真正的网络文学。[4]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形式,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创作方式、发表方式和传播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网络文学具有新的美学韵味,显示出广阔的发展潜力。[5]从根本上来说,网络文学是对传统纸质介质文学在书写工具和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上的一次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