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戏剧及其对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的世界性影响

中国古代戏剧及其对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的世界性影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歌舞中插入了故事,在形式上,已向戏剧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元杂剧基于金院本,广泛吸收当时流行于北方的诸宫调、唱赚等艺术和各民族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养料而形成,很快在中国北方兴盛起来。元代戏曲对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汤显祖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其代表作为“玉茗堂四梦”以及《紫箫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它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戏剧及其对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的世界性影响

(一)周秦至隋唐:戏曲的萌芽期

戏曲的萌芽,与周秦的乐舞、汉魏六朝的散乐、隋唐的歌舞与俳优密切相关。

周秦时期,中国诗歌舞蹈萌芽。戏曲作为一门融合音乐、舞蹈等的综合艺术,与其密切相关。例如《诗经》,又称“诗三百”,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当时都能被吟唱。戏曲文词方面的衍变,溯源于这类歌颂。古代的舞蹈,是重要场合的重要仪节,舞者手中一般持有器物。既然用器物和动作来模仿,必然有几分戏剧性。虽仅有片段的姿势,而无故事的情节,但对后世戏剧的影响依然极为明显。

散乐,即俗乐。汉代开通西域,外来文化传入,文化交流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歌舞表演的内容,有的取材西域故事,有的取材仍为中国故事,但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后世戏曲的形成,在这个时候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尤其是歌舞中插入了故事,在形式上,已向戏剧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表现在音乐、舞蹈、俳优三个方面。《乐府杂录》载有唐代各乐部,除鼓吹部外,都有戏或舞蹈。包括戏与舞蹈最多的,则为“鼓架部”。鼓架部中,有“代面”“钵头”“苏中郎”这三种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故事的表演如为戏曲的主要条件,则此类歌舞自当为其正宗。

(二)宋金:戏曲的形成期

戏曲的形成,与宋代的大曲、词与俳优密切相关。

宋代大曲,呈现出长短句的词体,通过舞蹈歌唱吟咏叙述故事和人物。虽然宋代大曲不需要各类角色的扮演,但是其动作与音调,已有戏曲的雏形。不过按照大曲的规律,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成为戏曲的演出。

词在宋朝进入全盛时期。南北曲源于词,但有所差异。南曲直接脱胎于词,开始即以词体应用于戏曲;北曲虽也源出于词,却是先由“诸宫调”把词归隶各个宫调,然后就“诸宫调”的既成形式用于戏曲。

宋代俳优们简短故事的演出,并不是完整的形式,但就宾白的使用而言,直接助推了戏曲的形成。宾白,就是戏曲中唱词以外的独白和对话。宾白在戏曲中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同时也是由有故事的歌舞衍变为戏曲的关键,中国戏曲的唱白,萌发于此。

(三)元代:戏曲的成熟期(www.xing528.com)

戏剧在元代,进入成熟期,主要表现在元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基于金院本,广泛吸收当时流行于北方的诸宫调、唱赚等艺术和各民族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养料而形成,很快在中国北方兴盛起来。元杂剧拥有众多的作家和众多优秀的剧作。代表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代表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赵氏孤儿》等。元杂剧因为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成,并且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具有真挚坦率的文词特色。在元杂剧里最以清丽著称的,莫过于王实甫《西厢记》,然而也并不偏于浮艳。部分杂剧作家还吸收了诗词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法,使语言更加优美。在表演形式上,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曲运用当时民间流行的词调以及一些新起的民间小曲进行演唱,曲调比较轻柔婉转,区别于北曲的高亢。南曲伴奏以管乐为主,北曲则以弦乐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题材偏重爱情故事及家庭纠纷,剧情曲折丰富,一本戏往往要演几十出。为了发展,南戏从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

随着杂剧逐渐流行于南方,南戏吸收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加入南戏作家队伍行列。元末明初,元杂剧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繁荣,产生了《拜月亭》《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等优秀剧作。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体制庞大、曲辞典雅的传奇。

元代戏曲对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例如,“‘陌生化效果’这个概念出自布莱希特中国戏剧理论中没有这个说法,可他借这个概念所阐述的内涵,显然是在借鉴元杂剧的过程中,受到异质戏剧文化的启发,逐渐酝酿形成的”。[6]

(四)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代传奇,看似另起炉灶,实质是元南戏的延续。初期作品与《琵琶记》相提并论的,有《荆》《刘》《拜》《杀》,它们是“南戏”衍变为“传奇”的代表之作。作者善用修辞,传奇的词句由质朴变为文雅,同时也使戏曲离开大众所亲近的舞台,而成为少数人案头的鉴赏。汤显祖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其代表作为“玉茗堂四梦”以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它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

清代传奇中,不少直接反映政治斗争,总结明朝教训,鞭挞昏君奸臣,歌颂爱国英雄的作品,例如《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等。尤其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其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清代传奇创作的最高峰。

康熙乾隆年间有“花部”“雅部”之分。昆曲传奇为“雅部”,“花部”包括昆曲传奇外的所有地方戏曲。相比昆曲而言,地方戏曲音调粗俗,词句鄙俚,但形式上比较自由。除了文词和声腔,凡“昆曲”的一切,它们都充分利用,使自己不断发展。诸腔的并起,也是明清时期戏曲繁荣的结果。因为剧种增多,观众范围不断扩大,“昆曲”不能满足一般观众的视听,各地根据这项表演形式自创新腔,久而久之,就形成种类繁多的地方戏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