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荷才露尖尖角: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和佛法灵异。志人小说则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联系紧密,专记人物言行和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是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阐述“志怪”小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指明志怪小说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志怪小说分为三类:一是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张华的《博物志》;二是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王嘉的《捡遗记》、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以及吴均的《续齐谐记》。三是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和王琰的《冥祥记》。志怪小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很大,比如《搜神记》中的董永以孝感天,这个故事后来不断演变,黄梅戏《天仙配》即从中衍生而来,湖北城市孝感也由此而得名。鲁迅的小说《铸剑》也取材于《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等等,不一而足。大多数志怪小说都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像志怪小说有大量作品传世,志人小说则较少。《中国小说史略》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故而志人小说尽管是出于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志人小说突出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志人小说按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笑话,如邯郸淳的《笑林》,多对世态有讽刺,属后世诙谐文字之开端。二是野史,葛洪所作《西京杂记》,所记述西汉人物逸事,其中有后来流行的王昭君、毛延寿和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三是逸闻逸事,志人小说以此为主体,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约的《俗说》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为文言语体,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几乎只有故事梗概,没有艺术想象和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也未能展开,所以只是小说的初期发展阶段。但是,这些小说为后来的唐传奇积累了经验,很多唐传奇与后世小说都取材于此,该小说类型至《聊斋志异》时达到顶峰。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唐传奇
唐代传奇亦为文言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传奇”之名则出自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唐传奇的内容多为传述奇闻逸事,大量描述人间各种世态,反映面广阔,生活气息浓厚。艺术形式上,篇幅加长,“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塑造了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成熟。唐传奇与唐诗,可谓双璧。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有:(1)唐朝统一中国后,长期的社会安定,农工商(业)获得长足发展,广大市民和统治阶层有文娱生活的需求;(2)佛教徒宣扬佛法的变文,促进了“说话”艺术和“市人小说”的发展;(3)唐代科举取士,重视文学。总之,唐传奇作者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虚构曲折情节,注意语言华美,富于文采与意想,从而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初唐、盛唐为发轫期。主要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的《游仙窟》等。这一时期的作品较少,前二者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六朝志怪向唐传奇发展的过渡形态,除《游仙窟》外,其他的在艺术上都不够成熟。
中唐时代为兴盛期,名作较多。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品多具诗意化和古文化的特点,如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河间传》等。这一时期的传奇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尚关联紧密,题材广泛,多取自现实,爱情、历史、政治、梦幻、神仙、豪侠,不一而足,其中爱情小说成就最为突出。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其之后的又一爱情佳作,除上文提到的元稹和白行简的传奇,还有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中唐传奇还有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
唐传奇至晚唐时开始由盛而衰,成就大不如前,但一些描写豪侠之士的传奇倒是颇见光彩,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斐然。首先,与六朝小说相较而言,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观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其次,现实的基础上虚构想象是唐传奇最基本的手法,因文生事,在结构布局上和细节描写上,都向独立的文体迈出关键的一步。再次,唐传奇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曲折动人,充满戏剧化而引人入胜;写作手法丰富,善用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叙述简洁,对话传神,辞采多变,极富艺术感染力。(www.xing528.com)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话本
话本小说是“说话”艺术的文学底本,是宋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特殊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鲁迅称之为“白话小说”。“说话”这一伎艺成型于唐,盛行于宋,继之以元,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远至上古神话传说,近至唐代说唱艺术,都离不开口传故事这一本质,但与唐代的传奇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话本小说的故事性很强,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的传统,宋代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文学史家将宋代话本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讲史话本,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二是小说话本,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碾玉观音》等;三是说经话本,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小说话本仅见于明人刻印的集子中,有些经整理、加工后又见于明代冯梦龙的“三言”,现存的本子有《张生彩鸾灯传》《西湖三塔记》《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错斩崔宁》(又名《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碾玉观音》等,数量并非少数。
小说话本由入话(头回)、正话和结尾几部分构成。入话是开端,时以诗词起兴,交代故事的地点和人物,时以小故事类比引入,以导出主故事。正话是主体,富含情节和细节,人物形象鲜明。结尾往往以诗收束,以总结故事主题。话本小说的题材丰富,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妖术、神仙等,但多数以爱情和公案为内核主线。挑战礼法、追求自由的“窃玉偷香”的行为表现,成为小说话本创作的趋向;表现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的公案故事,则反映了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具有叙事口语化、谈吐市井化的特点。
讲史话本又叫“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不加弹唱,虽有诗词间杂其间,但只用来吟诵的一类话本,如《梁公九谏》《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宣和遗事》等,其中《梁公九谏》为讲史话本早期作品。讲史只是概称,实则为讲论古今,是传统的史传文学和民间口传故事的结合,可谓亦文亦野,自成一家。
说经话本即演说佛书的话本,今存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中、下三卷,最为知名。其书中的“诗话”,并非诗话体,王国维道其话本中有“诗”有“话”,故而得名。其中所讲故事,多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能逢凶化吉的宗旨。故事中主角猴行者神通广大,描述生动,情节奇异,但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会的情况。
(四)耿耿星河欲曙天:明清章回小说
宋元讲史话本后来发展为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们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章回小说的主要特点为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宋元讲史话本不会一次性讲完整个故事,而是分若干次来讲,每讲一次相当于章回小说的一回,每次开讲之前都要用题目告诉听众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词句,即可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章回小说每回的标题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简略易懂且具古典诗联之美,从题目即知内容大概,很容易吸引听众或读者,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题目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立首功”。这种形式很适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近至现当代通俗小说,也多采用章回体。
除了题目,章回小说的开头也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引首类、楔子类和缘起类,这种模式同样也是对话本小说的继承。引首类以诗词、议论、小故事引入小说正文;楔子类以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代表,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方式来说明主旨或寓意;缘起类如《红楼梦》的开头,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告诉读者作品的全局结构。
章回小说大致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三大类。其中,历史演义占多数,它们以历史为基础,以“三分实,七分虚”的原则突出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主题,比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怪异,比如《水浒传》《西游记》。值得注意的是,黑暗的封建专制和污浊的社会现实构成了章回小说人格悲剧最为本质的社会根源,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构成了章回小说最为基本的人格模式。
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章回小说。这四部著作雅俗共赏,艺术水平很高,已彻底融入中国的文化结构当中,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