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梁遇春(1906—1932),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夏犯猩红热,去世时年仅27岁。他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兰姆”。从1926年冬到1932年夏不满6年的创作生涯里,他为《语丝》《现代文学》《新月》和《骆驼草》等杂志撰写了36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后结集为《泪与笑》与《春醪集》。他的散文洋溢着浓浓的诗情与才情,以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原文】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罢。
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很古怪,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完全出乎意料。所以他天天都是那么有兴致(Gusto),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候,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之华”1,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梁遇春:《醉中梦话:梁遇春散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第103-104页。
【注释】
1.“恶之华”,华,花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诗歌代表作《恶之花》。(www.xing528.com)
【作品赏析】
在纪念诗人徐志摩的千百篇回忆文章中,《吻火》可算是一篇神秀奇釆、花树独放的美文。作者以曲线点染得到最真实最微妙、最富动感的生命写照,可谓深得中国绘画之精髓:“舍形而悦影。”《吻火》所“悦”的“影”,正是别人不曾留意的徐志摩生活中的微妙细末,生动丰富的情态形容。令人深悉了徐志摩的灵魂奥秘,复活了他那诗趣横溢、奕奕映人的形象,写照出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在这段邃密精湛的哲理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人生浓缩:一个点火的刹那小动作,一句英语“吻火”的闲徐道白,在这一束光中,不仅徐志摩的履历身份、性格风度等和盘托出,煦息可触,就是他一生处世态度及向往追求,都在这光影里得到淋漓尽致的烘托概括与再现,这一笔真是神工鬼斧!“火光一照”,无论是旧世界的“腐臭”,还是志摩身上所沾染的斑点,都化为乌有继为神奇,开满了爱与牺牲的春花。
寥寥五百多字,直抵一部传记来读!
【朗读指导】
读散文,以声传情,跟着作者去感悟。《吻火》是一篇怀念故友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看似平淡朴实,实则蕴含着作者对徐志摩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褒扬以及二人在精神上的深刻共鸣。总体上朗读此文的重心在于把握其克制含蓄的感情基调,所以朗诵的基调应是平缓的,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对于别人不曾留意的徐志摩生活中的微妙细末,传达出其灵魂奥妙和精神风采的词句,宜用略为赞赏的语调和稍微拉长音节的方法来加以强调。体味“道是无情却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梁遇春《泪与笑》《春醪集》。时人称之为“新文学的六朝文”,文学史家唐弢认为“文苑里难得有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仔细品读其清雅率真的文字与不可多得的才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