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被认为是一首情歌,抒发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原文】
蒹葭1苍苍2,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
溯洄4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萎,白露未晞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9。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第369页。
【注释】
1.蒹葭(jiān jiā):芦苇。
2.苍苍: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
3.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4.溯(sù)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下文“溯游”指顺着河流往下走。
5.晞(xī):晒干。(www.xing528.com)
6.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7.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8.坻(chí):水中的沙滩。
9.涘(sì):水边。
10.右:迂回曲折。
11.沚(zhǐ):水中的沙滩。
【作品赏析】
这首诗将暮秋之景与追求者的惆怅之情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扑朔迷离、朦胧含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诗歌一开始就用“蒹葭”“白露”“霜”“水”等意象,绘制了一幅萧瑟清秋朦胧的画面。诗歌每章开头均以景物起兴,展现一幅萧瑟冷落之秋景:拂晓之时,于朦胧之中,我们仿佛看见大片大片的芦苇,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秋风瑟瑟,芦苇起伏,秋水茫茫与芦海交相辉映。从色彩上看,整个画面黑、白、灰三色,给人以冰冷凄凉之感;从时间上看是深秋的黎明时分,秋露已经结成霜到秋露未干。这段时间,凄凉萧瑟、迷离朦胧之气氛溢于言表。其次,景物烘托人物心情。“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些运用起兴的景物意象不仅引出所要追寻的“伊人”,也为整个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更是用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从“溯洄”“溯游”到“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抒情主人公往复其间,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只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然而最终没有达成心愿,这种失落哀伤,正好与这满目凄然的秋景相契合,以景烘托人物心情,情景交融。
寂寥萧条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抒情主人公浑然无间,造就全诗怅惘迷离的意境,给人以一种自然清新而又朦胧感伤的美感。
关于《蒹葭》的主题,由于“伊人”不可确定,可以理解成知音、恋人、隐士、贤士、理想、功业、仕途、人生境遇……由此,这篇诗歌的主题也变得扑朔迷离。有“爱情说”,伊人是心中所恋之人;有“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有“求贤说”,“伊人”是隐居的贤者,表达君主求贤招隐士之心,求慕贤才之意;有“讽刺说”,认为该首诗实际上是对秦襄公的讽刺和嘲讽;还有“人生哲理说”……总之,这首诗的主题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前途渺茫、理想幻灭的失望,等等。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会在后代得到不断的解读。
【朗读指导】
在诵读《蒹葭》时,应注意全诗自然清新而又朦胧感伤、失落凄然的感情基调。在诵读时,首先应读出诗歌中通过重章叠句的手法所营造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各章之间在文字上只几有个字的差异,既可以表情达意,深化主题情感;又可使得文章韵律回环往复,增强韵律感。其次,《蒹葭》在形式上采用的都是四言句式,从朗读的节拍来看,朗读时都是采用“二二”拍,这样听起来整齐,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再次,全诗三章,第一章押“ɑnɡ”的阳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到了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到了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在吟诵时,要能够从声韵的变化中感知人物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彰显出节奏感,使得诗歌的诵读具有音韵美。
【拓展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