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意识的内涵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展了关于“课程意识”的研究。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视角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意识”概念的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只要系统地加以梳理,便能发现不同的概念均包含“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及“课程实践的自觉行为”两个核心方面,认为课程意识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系统相关要素的基本理解,决定了教师课程行为的相关取向。如余文森指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对课程本质的把握,以及对课程价值的定位,从而将其内化于自我意识系统之中并现实性地指导自我课程实施(包括课程计划、规划、实施等)的课程哲学。”[16]
基于此,可将化学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化学教师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化学课程性质与目标的认识以及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建构起来的化学课程的系统性认识,并运用系统性认识指导化学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等相关问题的自觉程度。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化学教师课程意识是对化学课程系统的整体性认识(如对化学科学的本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的理解),其核心是教师的化学课程观;②化学教师课程意识作为教师处理化学教育教学问题时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和能动反映,将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2.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课程意识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系统性认识,并对课程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而教学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活动,其行动理念反映着教师的课程意识。为更好地理解课程意识,在综合考虑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成与课程评价)和教学实施需要思考的关键内容基础上,我们认为课程意识应包含“主体意识”(教师对课程系统中师生地位与作用的理解)、“目标意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与其功能的把握)、“资源意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种类、开发及功能价值的认识)、“过程意识”(教师对教学本质与条件、教学行为及其意义所持的观点)和“评价意识”(教师对评价功能定位及组织实施的看法)五个基本要素。[17]显然,课程意识的五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五个要素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行动理念,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之中。结合五个要素的基本内涵,我们提出如图5-6-1所示的要素间关系。
1 课程意识要素及其关系
图5-6-(www.xing528.com)
(1)主体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核心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按层次将课程划分为意识形态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等五种类型。根据这一课程分类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要将正式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这一课程类型的转化,需要教师以积极的姿态和课程开发者的身份来领悟与运作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转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教师的“主体意识”,影响乃至决定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学生在课程运作中作用的认识,以及课程运作中开展的所有活动,包括目标制定、资源开发、过程优化以及评价实施等,因而它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核心。
(2)目标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课程实施以达成课程目标为最终目标。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策略选择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而教学评价虽是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但其价值在于利用评价结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课程及正式的课程从而制定怎样的课程目标,将决定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选择与开发怎样的教学资源、安排怎样的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果促进(改进)教学。因而,教师的目标意识决定了教师的资源意识、过程意识与评价意识,即教师的目标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关键。只有建构起科学、准确的目标意识,才能发展其他方面的课程意识。显然,立足于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应将培育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运作的最高追求。
(3)评价意识、资源意识和过程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外在表征
教师在课程研究与理解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得到形成与强化,并逐步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核心观念。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与开展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将在这一核心观念指导下得以不断地推进,使得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因而,评价意识、资源意识和过程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能动反映。当然,教学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仅有行动理念指导是不够的,它需要在观念的指导下,开展“精耕细作”的活动。这一“精耕细作”,不仅是资源意识、过程意识、评价意识丰富、完善的过程,还是检验、评价主体意识、目标意识的过程。因而,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在形成与培育资源意识、过程意识与评价意识的同时,将这些意识与主体意识、目标意识统整起来,从而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系统化、整合化与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