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学情分析诊断能力的培育

教师学情分析诊断能力的培育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情分析诊断能力是教师立足于具体教学要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思维、学习情感态度及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的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不同类型教师的学情理解水平、学情把握诊断能力有显著差异,且新手教师的学情理解水平与诊断能力远低于专家型教师”的调查结论。显然,做好这一工作对培育与发展学情分析诊断能力、把握学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学情分析诊断能力的培育

学情分析诊断能力是教师立足于具体教学要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思维、学习情感态度及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教师个体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认知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进阶等专业理论的认识,更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尤其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教学实践问题的分析与反思。这就不难理解“不同类型教师的学情理解水平、学情把握诊断能力有显著差异,且新手教师的学情理解水平与诊断能力远低于专家型教师”的调查结论。实践证明: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并以此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师学情分析诊断能力的基本路径与有效策略。

(一)在理论学习中增进学情认识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

学生群体由于年龄、阅历基本相仿,因而他们的认知特征与情感特征总体相近。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情感特征。如认知特征方面,中学生大体处于形式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能符合逻辑地解决抽象的问题,思维更具有科学性等;但高中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有差异:初中生倾向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则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12]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把握相应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习思维特点、认识发展水平等,有助于了解学生认知的风格类型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为学情的分析与把握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文献研究,把握学生认知状况

学生认识状况(含认知经验、认知进阶、认知障碍等)诊断分析是学情诊断的重要内容。对学科教学而言,立足于具体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及认知障碍,是学情分析的关键,对教学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不少学者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广大教师可借助文献检索技术和数据库,把握学生认知情况,提升学情分析诊断水平。

(二)在实践中提升学情分析诊断水平

1.在日常教学中研究学情

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规划。显然,做好这一工作对培育与发展学情分析诊断能力、把握学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出发点和教学难点是两项关键性工作。

确定教学出发点,先要分析新课学习所需的知识支撑、心向需求(即学习动机与态度)和思维支持。分析时,可用“任务分析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分析策略”来进行(如图5-4-1)。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如下问题开展:①对于本课,课程标准提出哪些学习内容;②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业要求,应设置哪些学习目标;③为达成目标,需要哪些知识支撑、思维支持和怎样的学习心向(学习三条件);④从过往经验看,学生认知现状与学习三条件是否匹配;⑤如果不匹配,有何缺失或者需要怎样强化。最后,基于前面的分析,确定教学出发点。(www.xing528.com)

图5-4-1 教学出发点确立的思考

对上述思考作进一步分析,还能确定教学难点,同时建构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分析思考如下:①学生认知现状与三个学习条件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匹配;②不匹配的条件将对哪些内容学习产生影响;③由于学生认识的缺陷,将对哪些内容的学习产生重要的阻碍作用,④教学时,该为学生学习提供怎样的条件以降低或消除学生认知缺陷对学习的阻碍作用,等等。这样的分析思考,不仅明确教学难点并知道其成因(问题③),而且提出了突破难点的教学对策(问题④)。2.在教学观摩中诊断学

教学观摩评议教研活动对培育教师的学情分析诊断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围绕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而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是根据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等来设计规划的(如图5-4-2)。适合学情的教学,应确保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学习活动三者一致或高度匹配。因此,可通过“‘目标—活动—学情’的一致性”分析来提升学情分析诊断水平。

图5-4-2 学习活动的设置与规划

活动前,要求执教教师对学情、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即让执教教师介绍对如下问题的思考:本课学习之前,学生的认知情况如何?前述学情预判依据何在?基于学情预判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怎样的学习目标?达成相应目标应设置怎样的学习活动?各学习活动期望学生有怎样的表现?……观课教师结合情况介绍,立足自己的学情分析判断,对执教教师的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中“目标—活动—学情”三者匹配性进行深入的对比与分析,并建立起自己的初步评判。

观摩时,开展“活动—活动表现—目标”相关性观察。具体操作为:结合课堂教学进程,观察、思考如下问题:教师在怎样的情境下安排怎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表现如何,与课前预期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表现体现了教师在学情把握上存在怎样的缺失?……此外,还可结合课堂生成与教学活动调整来进一步监控教师对学情的动态分析把握。观察思考路径为:表现不一致时,教师教学作了哪些调整?这一调整体现了教师对学情产生了怎样的新认识?基于新的教学安排,学生课堂表现有怎样的改进?若学生表现未得到改进,又反映了教师在学情把握上存在哪些偏差?……

评议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尤其是反映学情把握不准确的结果),和参与活动的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从而进一步诊断梳理学情、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对课后评议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案例研究类文章(可按“课堂教学现象描述”“‘目标—活动—学情’的一致性分析”“教师学情把握缺失揭示”及“问题解决对策与教学建议”等方面的先后线索来组织),不仅有利于资料积累,还有利于学情分析诊断活动经验与策略的系统总结,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学情分析诊断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