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相应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不难理解,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学科认知的结果,这一结果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的学习进阶(不同的学段、年级及学期)将对应不同的发展水平,而且后一进阶将在前一进阶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升。其次,不同学习进阶发展起来的学科关键能力与品质,将转化为学科认知方式,指引并促进后续的学习认知活动。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指向学科认知过程的能动反映的方式以及能动反映的结果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统一于学科认知活动中。
作为认识结果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经过化学课程学习,建立起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认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建立起化学基本观念,学会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建立起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基本思维;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价值观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化学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是经过不同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不同阶段的素养水平呈现螺旋提升趋势。
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作用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情境与化学事实时,能够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应用守恒思想与平衡观点考察化学反应,运用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并揭示其本质;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对科学技术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能动反映,体现于“化学实践”到“化学认识”、“化学认识”到“化学运用”的“两次飞跃”中。具体为:(www.xing528.com)
第一次飞跃过程中,需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实践”中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并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采用分类和模型的科学方法,立足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守恒的视角进行加工整合,从而揭示本质、建立联系、统摄规律,形成理性的“化学认识”。这一阶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素养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这些方面的素养也在第一次飞跃中得到应有的培育与发展。
经过第一次飞跃建立起的对化学世界的理性认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即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的“化学运用”过程。在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时,应权衡利弊,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因此,“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现了核心素养在第二次认识飞跃中的价值取向。同时,其他四个方面的素养也在第二次飞跃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