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合组织(OECD)
1997—2005年,经合组织(OECD)为明确21世纪应培养学生哪些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个人需要并推动社会发展,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简称“DeSeCo”),并于2003年发表《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研究报告。这一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有关核心素养最有代表性的项目”[1]。
项目团队认为: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是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是后天习得而非与生俱来的跨领域、多功能的素养。同时,认为核心素养应具有如下特性(价值定位):①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②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并带来益处;③应可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基于此,经合组织在2005年《核心素养的确定:执行概要》中明确提出包含“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体系,并认为素养的核心是反思(如图1-1-1)[2]。报告还指出:“由于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核心素养的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3]
图1-1-1 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
对于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包含如下九项: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的能力,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互动地使用科技的能力;在复杂大环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认识规划与个人计划的能力,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的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控制与解决冲突的能力。显然,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与课程学习获得的素养。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长期致力于学习与各地教育质量监测等的研究。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含其中》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四大终身学习支柱,这一报告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在四大支柱基础上提出“学会改变”的第五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融合“五大支柱”的“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框架。“五大支柱”包含的具体指标如表1-1-1[4]。
表1-1-1 “五大支柱”对应的具体指标
(www.xing528.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与一些机构合作开展“学习指标专项任务”的研究,并于2013年发布《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检测学生学习的七个维度: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学生关键素养的体现。
3.欧盟
为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欧盟理事会确立“教育与培训2010工作项目”,试图建立起适应知识与社会所需的欧洲教育和培训新体系,其核心即为欧洲核心素养框架,并于2006年年底与欧洲议会联合发布《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盟参考框架》。这一框架虽然提出时间较晚,但素养框架最为系统完整。报告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的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就应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素养。
欧盟从具体功能的角度界定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的素养。据此,其核心素养框架提出了八个方面核心素养,具体为: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并指出:八大素养同等重要,因为每一个素养都会对知识社会的成功人生作出贡献。
由于欧美的素养着眼于结果,为更好地指导实施,《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盟参考框架》制定者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首创精神、问题解决、风险评估、采取决策以及建设性管理情绪等主题应在八个核心素养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上述心智过程和能力作为‘暗线’贯穿、渗透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5]
4.三个组织机构关于核心素养的比较
前述三个组织机构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价值取向、概念内涵、发展目标等情况如表1-1-2[6]。
表1-1-2 三个组织核心素养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