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虽然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到了许多新鲜知识,但远远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毛泽东十分希望能到更远更大的城市——省会长沙去学习;同时,东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也都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位成绩优异并怀有伟大抱负的学生报考驻省湘乡中学。恰好,这时贺岚岗老师应聘要到长沙的驻省湘乡中学去任教,并且也非常乐意带着毛泽东一同前往。于是,毛泽东便当机立断,决定随同贺老师一起,前往省会长沙去读书。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到湘潭,然后又乘湘江的小火轮到了长沙。经贺岚岗老师热心推荐,毛泽东顺利地考入了驻省湘乡中学。
毛泽东由东山高等小学堂考入驻省湘乡中学,进入省会长沙,这是继冲出韶山之后,他在人生道路上又跨越的关键性一步,也是毛泽东前进道路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毛泽东从乡间第一次来到省城,看到这里确实人多地方大,便立即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因而心情也格外兴奋。
长沙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一直是近代中国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地方,也是激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汇聚的一个中心。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这里是农民革命军和曾国藩编练的湘军搏斗的重要战场;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志士,曾在这里创办“时务学堂”,出版《湘学新报》《湘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随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在这里成立华兴会,后来华兴会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盟会曾多次在这里策划反清的武装起义,特别是1906年春在湖南的萍乡、浏阳、醴陵地区发动的武装起义,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沙就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斗争的一个很活跃的地方。这就是说,当毛泽东来到长沙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社会上充满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革命气氛。
在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国的政治形势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毛泽东在驻省湘乡中学,一方面刻苦读书学习,一方面又非常注意观察社会动态。毛泽东的思想很快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并迅速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
在长沙,毛泽东首先读到了《民立报》。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到报纸。《民立报》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之一,是由著名的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主编的。报纸日出三大张,激烈抨击清政府,详细报道各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重要消息常采用大字号标题和字体。毛泽东立即被《民立报》的激烈革命宣传所吸引,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
毛泽东从《民立报》上知道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同黄兴等同盟会的骨干分子举行会议,决定在广州再一次发动起义,与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孙中山亲自到南洋各地和美国向华侨募捐起义的经费,黄兴则在广州布下许多秘密据点,并在全国选拔出800多位坚定的同盟会会员作为起义的基本队伍。他们计划先占广州,然后北上湖南、湖北、江西,进占南京,夺取长江中游,再北伐推翻清王朝。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起义的枪声在广州打响。黄兴身先士卒,率敢死队队员英勇地攻打两广总督府、水师行台等重要据点,与清军展开激战。黄兴身负重伤,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许多优秀同盟会会员都英勇战死。事后,收殓遗体72具,埋葬在广州东北的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烈士的鲜血,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情绪。正如孙中山后来所指出的:“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67]
黄花岗烈士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使毛泽东深受感动。正如后来他自己说的:“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68]
在长沙,毛泽东又进一步了解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不仅明确提出了要推翻腐朽黑暗的清王朝,而且要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毛泽东热烈地拥护这个纲领,他似乎感到:黑暗的中国有了光明的前途,苦难的中国找到了新的出路!(www.xing528.com)
当时,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大胆地写了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以“大字报”的形式,公开张贴在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他在“大字报”中明确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民国新政府,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政见!
这篇以“大字报”形式,公开、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政见的文章,当时在驻省湘乡中学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是可想而知的。
从这张公开发表政见的“大字报”中,我们自然会感受到毛泽东自来长沙以后思想所发生的急剧变化。不久前,在东山高等小学堂,他还十分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并赞同他们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而现在,他却热烈地拥护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主张立即用武力推翻腐朽黑暗的清王朝,彻底废除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多么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啊!
不过,从这张“大字报”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来看,毛泽东当时的思想还很幼稚。他还不知道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在政治上的根本分歧和原则区别,也不知道他们两派之间曾经进行过、现在也还正在进行着激烈复杂的斗争,而只是模模糊糊地认为,凡是讲维新、干革命的人都应该联合和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和推翻腐朽黑暗的清王朝。这就说明当时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还混沌不清,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就是还确实“有些糊涂”。但同时,我们从这张“大字报”中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把孙中山列为他构想的民国新政府中的第一号人物,这说明当时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孙中山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个确凿的事实有力地表明,这时毛泽东的思想正在发生着急剧的转变:由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迅速转向孙中山;由主张君主立宪制,迅速转向彻底推翻专制独裁的封建君主制,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正在由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追随者急剧地转变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这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也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新阶段。
而推动毛泽东思想急剧转变的动力,除了客观历史条件以外,从主观上说,当然还是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和道路的强烈愿望和伟大理想。
关于当时毛泽东到长沙以后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他自己后来回忆说:
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起义是由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我深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个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此人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著名的头头。这个时候,我也听人谈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正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是如此地激动,以致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这个政见却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孙中山和他们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