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初至1909年夏,毛泽东辍学在家劳动,时间约两年半。
在这辍学的两年半时间里,毛泽东白天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整天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助父亲记账,非常劳累。但是,毛泽东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抽空读书,读那些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杂书”和“闲书”。据毛泽民的原配夫人王淑兰回忆,那时候,在韶山地区凡是能借到的书,他都想法借来阅读了,甚至连和尚念的佛经也借来读了。白天劳动时,身上总是带着书,休息时就看上几段;放牛时也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晚上记完了账,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读书。
父亲对他的读书活动越来越恼火。因为儿子读的不是经书,而是“杂书”“闲书”。原来,有一次,毛顺生因山林纠纷问题和别人打官司,对方引经据典,把无理说成有理,而毛顺生却不懂经典,有理说不清,结果一场官司打输了,白白让别人占去了一片山林。从此以后,毛顺生就下决心要让儿子多读经书,争取将来能打赢官司。但毛泽东却偏偏不读经书,只爱读些“杂书”“闲书”,这当然要惹父亲生气。为了瞒过父亲,毛泽东晚上读书时,就用一块蓝布单子把窗户遮住;有时则钻到存放东西的小阁楼上去,点起豆粒大的菜油灯,悄悄地读书学习,常常读到深夜,甚至黎明。这样,十四五岁的毛泽东,当时在韶山一带已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了。
韶山一带的书借阅完了,毛泽东就再到外婆家去借。至今,韶山纪念馆还陈列着他当年给表兄文咏昌的“还书便条”[42]:
咏昌[43]先生:
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www.xing528.com)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外婆家在湘乡县唐家圫,与韶山相隔10多里。为了借书,毛泽东要翻山越岭,往返三四十里,足见他的求知欲望是多么强烈!
关于当时劳动和读书的情形,毛泽东自己回忆说: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给雇工们当助手,白天干一个整劳力的活,晚上替我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能够继续学习,贪婪地阅读我能够找到的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这使我父亲很烦恼,他要我熟读经书,尤其是他在一次诉讼失败之后,更是这样了,当时他由于他的对手在法庭上引用了一句很合适的经书上的话而败诉。我经常在深夜把我的房间的窗户遮起,好让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有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44]
“四书”“五经”一类儒家经典,难懂,枯燥,刻板,僵化,几乎和现实社会生活不发生任何关系,而所谓“闲书”“杂书”却好懂,有趣、生动、活泼,比较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正是这些“闲书”“杂书”,不断增加着毛泽东的智慧,逐渐启迪着毛泽东的思想,并日益引导着他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及认识身边的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这样说,少年毛泽东读书时主要受益于“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即主要受益于“杂学”而不是“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