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的分析,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农村金融制度的演变问题。所谓“制度”(System),时人有过很好的概括,“就是完善的组织,就是法,就是典章、规则,其最大的功能,在使有组织的群众,守同一的法则、趋同一的目标、集同一之能力、作同一的事物,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68]。如何使有组织的群众,集统一能力,趋同一目标,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民国时期,在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国民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探寻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国民政府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最终又形成了怎样的农村金融制度,便成了本书的中心线索。
本书除绪论、结语外,分七章,其中第一章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发展演变,第二到第七章按时间顺序,分析整个制度的演进,前后章节之间既大体遵照时间先后顺序,又使每一章讨论的问题相对完整,这样各章在时间上又有交叉的情况。
绪论部分主要就研究的基本问题做一交待,主要有为何要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构架等。
第一章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发展演变。在介绍德、法、美、日等国农村金融的历史后,分析各国农村金融制度演进的一些共同趋势。
第二章主要分析清末到北洋政府时期新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初显。主要有清政府、北洋政府的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合作思潮的引入,华洋义赈会推进农村合作运动对新式农村金融制度兴起的贡献。
第三章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衰败之际上台的国民政府,在最初的10年对农村金融制度之设计,推进合作、成立农民银行的实绩,指出其对制度形成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第四章立足于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关系,分析商业银行农村放款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合作金融诉求的提出、农本局的成立及其开始辅设合作金库。本章还对抗战前的合作社(成立方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作概括分析。同时,还指出抗战前,农村合作金融开始出现两种方式:一是银行直接对合作社放款,二是透过合作金库。
第五章主要分析自抗战开始到1942年四行专业化之前,国民政府扩大农贷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复杂化。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家行局积极扩大农贷,另一方面,又推动国家行局对合作金库的辅设,使之迅猛发展。前一时期所出现的并行的两种制度在这一时期都得以扩大,问题越来越突出,制度也变得复杂。
第六章分析1942年到1945年农村金融的发展变化。1942年,国民政府的农贷政策由扩大转向停滞,同时对日趋复杂的制度进行调整,这主要是调整国家行局的农贷,归并于中国农民银行;为顺应建立系统合作金融的呼声,着手筹备中央合作金库;着手试办土地金融。此外,本章还分析了抗战时期合作运动的进一步推进与国民政府对合作社控制的加强。
第七章分析抗战胜利后农村金融制度的调整。一方面中国农民银行加强了对农贷的统制,另一方面,中央合作金库成立后,力图对合作金库制度进行调整。但这一时期的调整并没有解决在此之前就已愈趋严重的制度复杂化问题。
结语部分概括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并从合作基础的脆弱、金融机构建设的缺陷等角度探讨导致这些特点的深层次原因,认为民国时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演变的种种问题的产生,除了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国民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存在着过度与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注释】
[1]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
[2]侯哲葊、林嵘:《中国农业金融之史的发展》,《金融知识》1卷5期、6期,1942年9、11月。
[3]王世颖:《我国历代之农业金融政策》,《中农月刊》1卷2期,1940年2月;《青苗钱制——我国历史上一个农业金融制度》,《中农月刊》1卷4期,1940年4月;《我国近代农业金融之发轫》,《中农月刊》1卷6期,1940年6月。
[4]陆国香:《湖南农村借贷之研究》,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5年;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社会科学杂志》3卷2期,1932年6月。
[5]言穆渊:《我国银行经放农贷之数量(1931-1937)》,《经济学报》第2期,1941年。
[6]林嵘:《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中农月刊》1卷1期,1940年1月;姚公振:《十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经济汇报》6卷11期,1942年12月;顾翊群:《十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中农月刊》4卷4期,1943年4月。
[7]黄肇兴:《中国合作金库发展史之鸟瞰》,《新中华》复刊第1卷第10、11期,1943年10-11月;《中国合作金融之发展》,《新中华》复刊第1卷第3期,1943年3月。丁宗智:《八年来之合作金融》,《金融知识》4卷1、2期合刊,1945年7月。
[8]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
[9]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
[11]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陈振华:《农业信用》,商务印书馆,1933年。
[13]于树德:《信用合作社经营论》,中华书局,1921年。
[14]侯哲葊:《合作金融论》,中国合作学社,1936年。
[15]薛树薰:《合作金库本质之鸟瞰》,《中农月刊》5卷9、10期,1944年10月;《合作金库组织系统及其理论之探讨》,《中农月刊》5卷11期,1944年11月。
[16]叶谦吉:《合作金库制度之意义与建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丛刊第一种。
[17]吴敬敷、徐渊若:《农业金融制度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徐渊若:《日本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5年;徐渊若:《德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宝华:《美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8年。
[18]黄卓:《英国农村金融概观》、曹锡光:《美国农村金融概观》、陈宗:《德国农村金融概观》、郑麟翔:《苏联农村金融概观》,上述文章见《中国农民月刊》1卷6期,1942年7月;王世颖:《美国农业金融制度之新猷》,《银行周报》20卷9期,1936年3月;蒋学楷:《美国农业金融制度》,《农村合作》2卷6期,1937年1月;小平权一:《各国合作金融制度概述》,《经济汇报》8卷2期,1943年7月;罗俊:《各国中央合作金融机关之组织制度及其特征》,《中农月刊》3卷3期,1942年3月;侯厚培:《近代农业金融机关之发展及其比较研究》,《中农月刊》1卷5期,1940年5月;崔永辑:《德法农业金融制度之比较研究》,《中农月刊》1卷11、12期合刊,1940年12月;章景瑞:《近世农业金融制度的发展及其趋势》,《中农月刊》1卷11、12期合刊,1940年12月;许性初:《各国农贷制度之比较》,《中农月刊》1卷11、12期合刊,1940年12月。
[19]赵之敏:《论我国今后农贷政策》,《经济汇报》5卷11期,1942年6月;秦柳方:《论当前农贷》,《经济论衡》2卷2期,1944年2月;汪荫元:《当前农贷的出路》,《中农月刊》3卷3期,1942年3月;费孝通:《农贷方式的检讨》,《中农月刊》1卷6期,1940年6月;章元善:《农贷何处去》,《中农月刊》2卷1期,1941年1月;孙耀华:《我国农贷事业之检讨与改进》,《中国农村》战时版8卷7期,1942年;杨蔚:《农贷理论之检讨与根据》,《经济汇报》1卷13期,1940年5月;乔启明:《农贷问题》,《中华农学会报》第186期,1948年3月。
[20]杨蔚:《农贷理论之检讨与根据》,《经济汇报》1卷13期,1940年5月;
[21]费孝通:《农贷方式的检讨》,《中农月刊》1卷6期,1940年6月;章元善:《农贷何处去》,《中农月刊》2卷1期,1941年1月。
[22]厉德寅:《三年来之农业金融及今后改进之途径》,《经济汇报》2卷1、2期合刊,1940年7月。
[23]王世颖:《我国农业金融之新猷》,《财政评论》3卷5期,1940年5月。
[24]巫宝三:《论我国农业金融制度与贷款政策》,《金融知识》1卷4期,1942年7月。
[25]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0年;侯哲葊:《现在中国之信用合作事业》,《银行周报》16卷21、22期,1932年6月7、14日;于永滋:《中国合作社之进展》,《东方杂志》32卷1号,1935年1月;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1卷8期,1935年5月;郑厚博:《中国合作社实况之检讨》,《实业部月刊》1卷7期,1936年7月;李景汉:《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合作问题》,《东方杂志》33卷7号,1936年4月;宋之英:《农贷与合作的检讨》,《西南实业通讯》5卷5、6期、6卷1期,1942年5、6、7月。
[26]慕杰:《新币制策动下之银行农村投资》,《统计月报》31卷,1937年5月,《廿五年银行业农业投资之状况》,《上海法学院商专月刊》1卷1期,1937年1月;符致逵:《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32卷22号,1935年11月;傅兆文:《中国农村贷款事业之检讨》,《新农村》第15期,1934年8月;王益滔:《论商业银行之农村放款》,《农学月刊》2卷2期,1936年5月;武育宣:《银行业投资农村之检讨》,《中国经济》3卷5期,1935年5月;王厚渭:《银行救济农村商榷》,《银行周报》19卷35期,1935年9月10日;施德兰:《对于中国银行界投资农村之意见》,《银行周报》19卷9期,1935年3月12日;邹枋;《农村放款中的几个实际问题》,《银行周报》19卷5期,1935年12月5日。
[27]寿勉成:《我国合作金融问题》,《金融知识》3卷6期,1944年11月,《我国合作金融问题批判》,《中国合作》2卷10-12期,1942年6月;《改进我国合作金融制度刍议》,《财政评论》5卷1期,1941年;《我国合作金库之沿革与将来》,《银行周报》31卷1期,1947年。刘荫仁:《创设中央合作金库问题时论析评》,《中国合作》2卷10-12期合刊,1942年6月。余建寅:《合作金库的现势及其前途》,《经济汇报》3卷1、2期合刊,1941年1月。杜元信:《论中国合作金库》,《西南实业通讯》3卷2期,1941年。顾尧章:《当前我国合作金库实务问题之检讨》,《经济汇报》6卷10期,1942年11月。陈颖光:《合作金库业务改进刍议》,《金融知识》1卷4期,1942年7月。叶谦吉:《我国合作金库制度的检讨》,《财政评论》3卷5期,1940年5月。张则尧:《论我国中央合作金库之创设》,《中国合作》1卷8、9期合刊,1941年3月。
[28]黄通:《土地金融之概念及其体系》,《地政月刊》2卷2期,1942年2月;崔永楫:《我国土地金融事业之回顾与展望》,《中农月刊》3卷2期,1942年2月;洪瑞坚:《土地金融业务的检讨》,《中农月刊》5卷11期,1944年11月;钟崇敏:《发行土地债券推进土地金融业务问题》,《中农月刊》9卷6期,1948年6月。(www.xing528.com)
[29]林和成:《改组中国农民银行为中央农业银行之检讨》,《湖南大学季刊》2卷3期,1936年7月;乔启明:《我国农业金融之展望》,《中农月刊》3卷3期,1942年3月;陈颖光:《论我国农业金融之使命及其应有之改进》,《金融知识》1卷6期,1942年11月;侯哲葊:《论今后我国农业金融制度的改进》,《财政评论》8卷4期,1942年10月。
[30]张士杰:《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31]王先明、张翠莉:《二三十年代农村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构成及其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赵泉民、忻平:《资金构成与合作社的“异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2]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范崇山、周为号:《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
[33]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34]魏本权:《20世纪上半叶的农村合作化——以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5年第4期。
[35]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36]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37]赵泉民、刘巧胜:《绩效与不足:合作运动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东方论坛》2007年第2期。
[38]陈意新:《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困窘》(《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9]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刘秋根:《明清民国时期典当业的资金来源及资本构成分析》,《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40]徐畅:《“合会”述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1]韩德章、詹玉荣:《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
[42]薛念文:《论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4期。
[43]徐畅:《抗战前江苏省农民银行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44]蒋国河:《中国农民银行农贷业务评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邹晓昇、黄静:《论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邹晓昇:《试论中国农民银行角色和职能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5]傅亮、池子华:《国民政府时期农本局与现代农业金融》,《中国农史》2010年第1期。
[46]龚关:《合作金库的辅设问题探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李顺毅:《资金来源结构与合作金库的发展》,《民国档案》2010年第2期。
[47]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48]韩德章、詹玉荣:《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郑庆平:《中国近代高利贷资本及其对农民的剥削》,《经济问题探索》1986年第2期;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高利贷》,《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49]岳谦厚、许永锋:《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讨论中的“商资归农”问题》,《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50]刘永祥:《20世纪20年代商业银行“资金归农”活动评述》,《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3期;许永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资归农”活动运作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
[51]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52]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张天政:《抗战时期国家金融机构在陕西的农贷》,《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张晓辉、屈晶:《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农贷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4期;邹晓昇:《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商业银行农贷活动》,《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黄正林:《农贷与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1935-1945年)》,《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易绵阳:《抗战时期四联总处农贷研究》,《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
[53]程霖、韩丽娟:《民国时期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赵泉民:《乡村合作运动中合作金融制度建设之议》,《东方论坛》2008年第4期。
[54]成功伟:《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55]魏本权:《试论近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与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56]杜恂诚:《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新式金融》,《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57]高石钢:《民国时期新式金融在西北的农贷活动绩效评价》,《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
[58]张天政:《抗战时期国家金融机构在陕西的农贷》,《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
[59]黄正林:《农贷与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60]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第1-2页。
[61]李奇流:《农业金融之需要与供给》,《中农月刊》1卷1期,1940年1月。
[62]侯哲葊、林嵘:《中国农业金融论》第一章,《金融知识》1卷4期,1942年。
[63]刘永钊主编:《新编金融词汇》,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第222页。
[64]于海:《中外农村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65]张绍言:《合作金融概论》,中华书局,1944。
[66]张则尧:《合作金融要义》,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社,1944。
[67]陈颖光、李锡勋:《合作金融》,正中书局,1947年,第8页。
[68]姚公振:《论农业合作金融制度》,《中农月刊》1卷5期,1940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