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救助性重组成本与收益

救助性重组成本与收益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救助性重组制度维持在“有效监管区域”,关键在于制度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或接近,即救助性重组制度的成本和收益的净差额处在较大的范围内。只有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对这两项成本予以控制,才能避免整个制度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摇摆,使其维持在“有效监管区域”。

救助性重组成本与收益

要使救助性重组制度维持在“有效监管区域”,关键在于制度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或接近,即救助性重组制度的成本和收益的净差额处在较大的范围内。

1.救助性重组制度的收益

方平博士界定了处置问题银行可能产生的收益,包括:效率收益、安全收益和随机收益。[18]韩冰博士则将商业银行的救助收益要素划分为信用救助成功的收益、政治收益和间接收益。[19]判断救助性重组制度的收益应坚持两项标准:一是制度收益要与制度本身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收益范围不宜过于宽泛;二是尽可能量化制度收益,最好是可以被货币化计量。鉴于此,笔者将救助性重组的制度收益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直接收益,主要指对具有破产风险的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性重组后,商业银行恢复经营能力,避免破产直接损失的收益,这一部分收益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资产予以确定;另一部分为间接收益,表现为对问题银行进行救助性重组后给整个银行业系统稳定、避免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破产风险资产占银行业系统总资产比例进行加权计算。

2.救助性重组制度的成本

在国内已有的对问题银行救助的成本—收益分析的研究文献中,通常也将救助成本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20]由于救助性重组制度只是商业银行破产风险重组处置措施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其成本确认的范围也要小于全部处置成本。(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如果也将救助性重组措施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那么制度的直接成本应该为实施救助性重组的直接资金投入,具体包括对问题银行进行收购或重组的成本、设立“架桥银行”的成本、存款保险资金运用的成本、公共资金支持(如再贷款)的成本、临时国有化的成本等,上述成本均可进行货币化的计量。而救助性重组制度的间接成本则体现为处置过程中应对市场失灵要素及政府失灵要素的成本,具体表现为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救助银行道德风险成本、由外部性带来的影响金融稳定的成本以及政府可能出现的监管俘获或监管过度成本。这些间接成本的特征是隐性的、或然的,并且很难进行货币化计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间接成本的确存在于救助性重组的整个过程当中。

3.间接成本——救助性重组的关键

使救助性重组制度维持在“有效监管区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降低制度的成本,扩大制度的收益。救助性重组制度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直接成本在理论上都可以实现货币化的计量,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可以预测和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但是作为隐性的、或然的间接成本却很难实现货币化的计量,这使得救助性重组制度在整体上处于成本—收益的不确定状态。在间接成本当中,由外部性带来的影响金融稳定的成本可以通过救助性重组实施效果加以控制,但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救助银行道德风险成本以及政府可能出现的监管俘获或监管过度成本却是救助性重组制度本身的内生性成本。只有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对这两项成本予以控制,才能避免整个制度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摇摆,使其维持在“有效监管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