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语学界,对卢曼理论中的概念进行直接解释的主要有被奉为经典的《卢曼辞典》[32],以及新近出版的,代表对卢曼研究最新成果的《卢曼手册》[33] 两部著作。其中,《卢曼辞典》将“Semantik”定义为:“Semantik,是被凝练过和确认了的重要的固有值——即对感性意义予以观察或暂时固定化,以便重复使用,它通常以文本形式出现。(与Sinn-感性意义,或译为‘意义’不同)感性意义使得经验性事件和有意义的行动不断现实化,旨在(通过重复)获得一种高度一般化的、相对于情境独立化的但仍可以应用的‘意义’(即Semantik)。感性意义是指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意义的日常用法’。日常性的意义与文本化了的,凝练和确认的概念化的抽象意义(即Semantik)之间存在相关性。每一个体的感性意义取决于一个与其相互关联的全社会之结构。Semantik也是可以观察到的,故对Semantik变化的观察正是对全社会之结构的变化的观察。”[34]从前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Semantik”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通过“感性意义”的凝练和确定化,以文本为载体,所呈现出的与全社会之结构相关的“固有值”,其比一般的“感性意义”要更为专业化和非日常化,因此掌握“Semantik”,就等于掌握了——相较于“日常语言”而言——更为脱离语境的语言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卢曼辞典》将“Semantik”认定为“凝练了的意义”,也就是说,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将“Semantik”译为“语意/语义”更为妥帖。
《卢曼手册》则指出:“Semantik是卢曼的历史和实证研究的核心概念。卢曼将其理解为一种概念的文化的贮藏,人们藉此可以理解并且看到全社会是如何组织的。原本这一概念(译注:Semantik)是被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子论域的,在其中命名的意义可以根据这一概念获得理解。在历史学研究中,这一概念范式自身经由语言学转向中的概念意义之变化,成了一种历史性的Semantik,借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全社会结构的变迁……Semantik是卢曼理论设计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结合了全社会可以概念化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作为系统以及作为结构……结构的概念,是针对比较稳定,持久的秩序模式,在一个社会自身发展中,包括特定的三种类型,片段性分化、层级式分化以及功能分化。在处理结构概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如何程序化和社会稳定的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的问题。”[35]其指出了“Semantik”是和历史实证研究相关的,但是代表了全社会结构变迁的固定的概念的恒定的贮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Semantik的变化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但不会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导致Semantik的无效。换言之,具有历史性的“Semantik”本身就是一切历史概念的贮藏,也是研究那些随着全社会结构变迁而无效的概念的中介。根据《卢曼手册》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首先,原本“Semantik”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我们知道,语言学包含语形学、语用学和语义学三个方面,那么根据通常的理解,应将其译为“语义学”,但《卢曼手册》提到这是一种“一般性”的处理,而在卢曼的语境中则对这一语词进行了特别的处理;其次,《卢曼手册》明确了“Semantik”代指了全社会结构的概念,也就是说,为全社会的结构进行命名。《卢曼手册》的解读也使我们更加倾向于将“Semantik” 译为“语意/语义”。(www.xing528.com)
但是,如果我们将翻译理解为一种“解释学”工作,就不能仅仅以经验上的论据进行决断。即使根据德语学界的解释,我们会偏重于将“Semantik”处理为“语意/语义”,但是这终究还是一种在“语义学”角度下的说明工作,而无法做到真正对于卢曼系统理论的理解——不考虑卢曼本人的理论言说的语境,以及其理论所依托的元方法论是不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