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三种关系模式中,区块链系统和法律制度的相互关系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粗糙的。区块链开发者不能无视法律,但政府等监管者也不能忽视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优势。弥补这一差距的方法之一是:让法律适应,而这需要监管者、立法者和司法者理性审慎地应对这项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安全港和沙箱(Safe Harbors and Sandboxes)
安全港是一项正式限制法律执行的监管规定。当企业能够采取足够的措施来监督自己时,安全港就会激励它们这样做,它还定义了哪些特定的行为是必要的。在科技界,最著名的安全港是1996年作为《通信规范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CDA)的一部分被采纳的《通信法案》(Communications Act)第230条。[92]它使网络中介机构免于对其系统中流动的内容承担责任。在商业互联网的早期,这个安全港的宽度是有问题的。它保护了媒介等中间人,即使平台忽视了网上骚扰等有害活动。[93]另一方面,CDA的安全港是在线中介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94]这对用户驱动的“Web 2.0”服务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尤为重要。[95]基于这段历史,Coin Center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避风港。[96]具体地说,它敦促立法规定,非托管服务——那些不能控制用户资金的服务——不受管理货币传送的规则的约束。这将承认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交换货币的人和拥有该货币的用户之间的关系。[97]将拥有和控制之间的区别嵌入法律安全港,将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使法律制度更符合技术现实。
沙箱类似于安全港,但时间和规模有限。作为一种促进实验和创业活动的手段,监管沙箱免除了对某些公司或活动的监管。与安全港不同,沙箱不一定是永久的,通常只适用于新公司。人们对互联网安全港的担忧之一是,它们的设计初衷是帮助那些没有资源来管理其平台内容的新兴公司,但最终却帮助了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巨头。为此,可以构建一个沙箱来应用于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的组织,并在它们成熟时消失。在英国,作为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建立了一个金融技术沙箱计划,允许企业尝试新的服务。[98]公司申请在沙箱中运营,如果被批准,他们将收到个性化的豁免和监督,被特别授权,可以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参与试点项目。尽管CFTC的LabCFTC计划旨在向类似的方向发展,但目前美国还没有类似计划。与美国纽约监管当局的BitLicense的“禁止(如果不允许)”方式不同,沙箱模式将鼓励“无须许可的创新”,这对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99]沙箱塑造了一种公共政策与技术伦理间的互动机制,软件开发者的精神,包括现在那些构建区块链系统的开发者,反映在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座右铭中,决策应该基于“粗略的共识和代码运行”。[100]设计良好的沙箱可以让初创公司更容易编写运行代码,并让监管机构了解可能出现的公共政策问题。(www.xing528.com)
2.模块化的合同(Modularizing Contracts)
区块链与私法的相互渗透,使私法可被制定得更像代码。大多数商业合同本质上可被视为律师们组合和定制(string together and customize)的模块。其中,一些部分描述了业务术语以及在给定环境下的法律后果生成,这种“可操作的”方面通常可以在智能合约中实现自动化。[101]合同的其他部分是非操作性的或法律上的条款,如对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赔偿责任构成、保密和准据法选择。律师经常重复使用标准条款,并根据特定交易调整和协商这些条款。为了使合同起草过程更类似于智能合约中的正式编码,可以将合同条款表示为使用标记语言组装成数字文档的组件,进而这些模块创建模板,为常见场景提供基线协议。在定制模板、决定使用何种变体以及协商有争议的条款方面,律师仍将发挥作用。随着该领域变得更像法律工程,律师必备的技能将不得不改变。[102]其执业内容将产生变更:可以实施法定代码审计,以确保合同符合双方的意图,类似于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广泛使用的安全审计。[103]
目前,Open Law、一个Ethereum开发工作室的项目Consensys[104]、创业企业Clause.io和Agrello[105]、 R3 联盟的智能合约模板组[106]、 CommonAccord和Legalese 项目等正在开发这种系统。其中一些更侧重于非业务方面,目的在于使法律合同起草过程更有效率。其他尝试则更多地关注可以整合到智能合约系统中的操作模板。通过提前标准化和审查智能合约的元素,该机制应该可以减少DAO攻击等导致失败的错误。随着区块链的契约机制变得更加标准化和模块化,通过法律和代码执行之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类似尝试业已拓展到衍生品交易中,根据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SDA)的标准主协议和术语,允许广泛的交易自动化,即使不使用分布式账本。[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