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从唐初兴建到唐亡毁废,成为一个天朝上国兴衰命运的见证。各类文化元素以程度不等的复合和聚结形式从大明宫这个中心向外传播。大明宫文化元素不仅仅在时间纬度上久远传播,而且还在空间纬度上做到了广远传播。历史是有温度的,所以我们应该回到历史的真实中去,客观地审视大明宫文化元素在它自己的时代具有的价值和影响,方能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文化能量。
(一)实用价值
(1)“国”之价值的彰显
处于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的三大特色宫殿建筑——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正是唐朝皇帝处理朝政,和大臣商议国事对国家实施政务管理的中心所在。三大正殿相互分离,各自功能明确,构成了外朝、中朝和内朝三大政区。
含元殿是进入大明宫南面正中丹凤门后的第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主要的功能是元正、冬至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大朝拜和接待“万国之朝,四夷之宾客”等大型的国家庆典活动。尤其在唐代昌盛时期,这里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使者和朝拜者,是国际交流的中心所在,故含元殿又称“外朝正殿”。它的巍峨雄伟和宏大气势都是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殿堂东西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之下有东西朝堂。唐代的朝堂主要是监察御史监督文武百官入宫朝参时的序班之地,又是犯罪官员的待罪和施行决杖、处斩的行刑之地。这里也是册命大臣之地。由此不难看出,唐朝制度中对于中央高级官员是有着严格的律令监管措施的,使每个立于朝堂的官员享受荣誉的同时也人人自危,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办法。
宣政殿被称为“中朝正殿”,正是唐代皇帝和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进行朝参之处,在政治活动中地位显赫。宣政殿东西两侧也分布着其他的建筑作为中央官署的办公处所,它们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弘文馆、史馆、殿中内省、集贤殿书院、少阳院等。这些中央官署在位置的选择上都围绕着宣政殿,主要出于政务管理上的需要,既体现出宣政殿在政治事务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又展现出“三省六部”制度在唐朝国家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紫宸殿是大明宫中内朝正殿,是三大正殿最北的一座,距离寝宫最近,是唐代君臣每天商议国事之处,又称“常朝”或“常参”。
三殿在功能上明显有着内外政治的区分。虽然三殿都曾经有过接见、宴请外邦使者的记载,但是显然含元殿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含元殿建筑的风格也特别能够彰显唐王朝雄伟的气度。而在国家内政的管理中,宣政殿和紫宸殿则担当了主要的责任。大明宫联系着国家的管理体制、法度律令、人才选拔、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完备的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王朝强盛的国力、享誉世界的国威都和大明宫关联在一起,所以在治国安邦上首先彰显出大明宫的政治实用价值。
(2)“家”之价值的体现
大明宫就是一个特殊的“家”——皇家。中国社会自古就重视家的价值存在,因为这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儒家精神中的“仁爱”又是从家这里作为起点的,这也是中国人的理念中笃信“家和万事兴”的原因所在。而皇家区别于普通家庭之处,恰恰在于它和国家的联系之紧密是无“家”能敌的,这个庞大家庭的管理和运转时刻关联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定,所以从“家”这个角度去审视大明宫文化元素的实用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唐大明宫和其他朝代的宫城一样也是“前朝后寝”的布局,大明宫中有近三十座寝殿、便殿,主要集中在紫宸殿以北,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起居之处。在皇帝的“家”中,更多元素的出现原因和动机取决于君王的兴趣和爱好。比如文化机构中翰林院和学士院,从机构性质上很像前朝的“三馆”,甚至都有网络天下才士的作用,但是入翰林院和学士院的主要是在词学、经术、文学、艺术、科技以及僧道、卜祝、医术、工艺等方面有出众才能的朝官、士人和僧人、道士,筛选的条件也相当苛刻。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和皇帝一起在宫中从事文化娱乐活动。在开元年间,翰林院初设,其中的待诏和供奉十分明确的职责就是“止于唱和文章,批答表疏”“其于枢密,辄不预知”,到唐代后期翰林学士的权力才渐渐增强。所以翰林院和学士院的设置和唐朝皇帝比较高的诗文书画兴趣密切联系,当然也是唐王朝繁荣发展的文学艺术集中体现的结果。他们的政治生活中需要大量的文学侍从,满足自身在文学艺术上的需要以及填补政治管理中知识能力上的欠缺,应该更倾向于“良师益友”的找寻,而“三馆”则是以国家人才、栋梁的选择和储备为首位,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朝政的“良臣”,这中间其实正体现出文化元素于家和于国实用性的不同范围。(www.xing528.com)
(3)“礼”之价值的显现
唐承隋制,礼制在初唐时期更是如此。含元殿是大明宫最为宏伟的标志,有着开阔的殿前广场,主要是每年元正和冬至的隆重庆典仪式举行的场所。元正、冬至的庆典活动在唐代是规模宏大、礼仪隆重的重要仪式,十分受重视。参加人数众多,包括文武百官、四夷君长、外国使节,元正日庆典还包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所有人员按照次序、品阶井然入宫,排立就位,皇帝着礼服登上御座,接受众人朝贺,并有钟磬鼓乐以及歌舞相伴。仪式上还有诸州、诸蕃进献贡物,奏祥瑞,朝集使及蕃客的表、祥瑞、方物,分别由中书令、黄门侍郎、户部尚书汇总后统一上奏。庄严隆重的仪式尽显天子尊贵身份,皇帝以天子身份代天受万民参拜,又以人之君主代万民向天祈福。
在朝政的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因为礼具备的强制性,才使皇帝的威严、君权的神圣凸显出来。在礼的作用下,君王、皇权和国家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臣服于这个整体,礼不仅从外部形式上区分了君臣之间的不同,更从内在精神上推进了各阶层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从含元殿到宣政殿、紫宸殿,再到延英殿、麟德殿,越进入大明宫内部,议事的成员地位越高、身份越尊,和皇帝更为接近,越接近君王、皇权和国家的时候就越具有荣耀和归属感,这对于臣子来讲不仅仅是官职的高下,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二)审美价值
随着唐朝的建立,时代迎来了稳定的政局、繁荣的经济。直观的有限的物质繁荣和社会稳定首先带来了人们的愉悦和快感,使唐人的审美观照自然地倾向了昌和之象。
单就大明宫建筑来看,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拟的,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麟德殿,集中了宴会、召对、娱乐、会蕃等多种功能,从遗迹上依然可以看到它奢华的装饰。地砖表面经过工艺处理黑油发亮;大量使用莲花方砖铺设阶地和墁道,富丽华美;柱础、螭首、象眼石、垂石等经过精心打磨雕刻。充分地显露出唐人在建筑审美上对于富贵繁华可见形式的青睐。
富贵繁华的审美观照也向着肥硕、艳丽等相近的形式扩展。唐代雕塑出现了巨型的大佛,人物画中出现了体态丰腴的“绮罗人物”;唐代器皿在朱天舒在《唐代金银器与大唐气象》一文中有详细描述:唐代器皿普遍形体高大,造型丰盈有气势,纹饰细密繁复,图案化,并且鎏金,以富丽堂皇著称。甚至余白也不错过,细细密密地填满鱼子纹;诗歌是唐文学最大的骄傲,人才众多、风格迥异、数量惊人。诗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呼唤着理想的唯美的生命本真,无论是泛舟江海还是策马大漠都最大限度的向着时代敞开了心灵,达到了境界上的宏大气势。唐代诗书画形成了一体的文化形态,从宫廷和文人的审美情趣中,升华为一种固态化艺术形式。绘画、书法、诗词、印章又互为渗化,形成特点鲜明的“意”与“境”之美。
大明宫为核心的宫廷艺术欣赏的艺术境界代表了唐文化的美学观念。唐人在诗歌、书画、乐舞等等艺术形式中展露出的是主体洒脱自信进取的精神追求,这样的审美不是直观的,它需要超越于感性又需要感性在现实中挖掘生命本真的意义,所以这些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凸显在对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
值得强调的是,大明宫文化元素是世界性的,作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明宫成为对外交流的核心,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唐文化在域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