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单纯的外部因素论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解析是存在缺陷的。构建了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2个省份、直辖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研究。

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作为一种中观竞争力,学者对它的研究以前文总结的两个方面,即外部因素决定论和内部因素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核心能力来源于创意,因而在竞争力的研究中需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分析其特殊的运作机制与外部环境,通过生产要素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转化,实现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其他产业或其他区域更多的财富

(一)基于外部因素决定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我国学者顾乃华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解,综合了迈克尔·波特教授以及IMD和WEF对竞争力的理解,他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创造商业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体现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他构建了由3个模块、12个竞争力、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结合2005年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指标,对9个国内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地区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

祁述裕从国家层面谈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个系统,即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企业战略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以及政府行为系统,建立了一个全面反映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依据该系统的建立,祁述裕对15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案例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政策意见。在祁述裕的研究基础上,李宜春将五大系统归纳为基础竞争力模块、环境竞争力模块以及核心竞争力模块,其中基础竞争力是指生产要素、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综合竞争能力,环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政府行为的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包括文化企业战略和需求状况两大要素。宋彦霖沿用李宜春构建的综合框架,就上述五大系统构建了58个具体指标,并采用综合评价法、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外部因素决定论主要是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研究范式,并根据研究需要,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改造。波特“钻石模型”是波特与他的同事对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突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局限,一经推出就博得巨大好评,长期以来也都作为许多学者在竞争力研究中的范式。但是,在对具体国家的某个产业进行竞争力研究的时候,“钻石模型”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些国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可以依托“母国基地”建立起产业竞争优势。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显著,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资本匮乏、技术滞后以及市场容量不足等问题,区域环境的改善又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区域创造产业优势?“钻石模型”就很难给出很好的回答。

二是,“钻石模型”强调“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产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交通信息技术、积极产业政策的飞速发展,但这只是作为外部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并不是驱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本质。正如波特指出:“政府的影响虽然重要,但政府本身却不能帮助企业创造竞争力。”因而,“钻石模型”的四大关键要素很难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本质,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动力机制、运行演变规律等核心应用性问题,亟须取得突破。

另外,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其核心能力是创意,“钻石模型”的四大要素很难反映这个核心能力。因而许多学者对“钻石模型”进行了改动,毕小青、徐秀美、钱明霞在利用“钻石模型”建立的文化产业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创新”因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但是,创新作为产业的内生力量,其产生与作用不同于“外部因素”,而是有其特殊的运作机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组合就能考量其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度的。因而,单纯的外部因素论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解析是存在缺陷的。

(二)基于内在因素决定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内在因素决定论强调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徐萍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外在表现结果,其来源于内部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的因果作用。她选取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市场份额、经济贡献4个一级指标,下属8个二级指标用以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结果。而创新能力、成长能力、文化需求基础以及产业投入4个一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作为潜在因子,是竞争结果的主要内生因素。构建了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2个省份直辖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学者庄锴在徐萍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分层研究和比较。(www.xing528.com)

赵彦云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竞争力和文化产业活动竞争力。文化产业也是一个从文化资源的挖掘到转变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如图2-5所示。他从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的过程的角度,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以及106个具体的三级指标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

图2-5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构关系图

花建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四大核心能力和七大竞争板块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四大核心能力为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与产业资源,另外三个能力因素为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环境,构建了涵盖30个具体指标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王岚和赵国杰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花键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如图2-6所示),确定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权重,为每一个指标赋权,提高了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

图2-6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ANP结构模型

内部因素决定论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入手,所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反应竞争力的实质及形成机理,弥补了“钻石模型”对竞争力形成所需的内生机制的解释空缺。但是内部因素决定论同样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没有权威的、统一的研究范式。徐萍构建的竞争力模型的研究思路是“竞争力的形成遵循从内而外的形成机制”,即竞争力=直接影响因子+间接影响因子,其中直接影响因子是表征结果的指标,如产业绩效和市场份额,而间接影响因子则是通过直接影响因子间接作用到产业竞争力的因子,是产业竞争力的实质与来源,如产业效率因子。赵彦云的研究思路从文化产业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衡量产业竞争力,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产出竞争力、消费竞争力、社会效益竞争力等。花建也是从产业运作机制的层面,着重考虑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点,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核心竞争力和一般竞争力。可见,所谓的“内部因素”到底是由哪几个关键因素构成,目前尚没有权威的定论。学者需要根据研究的视角、区域的特点、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构建,更具有“个性化”特点。本书所综述的三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模型,在学术界认可度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其次,忽略或弱化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决定论将视角转移至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内生机制,而弱化了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花建在研究中考虑到了产业环境的作用,但是产业环境所占比重过低,表征产业环境的下一级指标所涵盖的范围较少,可见,其研究的中心仍旧在于内部因素的作用,外部因素只是被看作影响内部因素的一个辅力。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区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而言,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差异构成了资源型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政策是驱动文化产业由散乱、被动、规模小向自发、自觉、市场主导过渡的主要力量,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等。外部因素虽然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的本源,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框架来源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存在两种视角,即“外部因素决定论”和“内部因素决定论”。两种不同的视角各有优缺点,但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弥合。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还是更倾向于从单一的视角入手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这样就难免会造成一定的片面性。如何通过内外部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来全面剖析文化产业竞争力,使之能够真正反映竞争力的生存环境与根本来源,是一个亟待攻克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