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竞争力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有侧重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研究,也有侧重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产业竞争力正是处在宏观与微观交界处中的中观枢纽地带。可见,他认为生产力和市场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观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刘淑梅、武建强、王龙、彭宇等学者沿用其观点分别对中国农业、铝工业、汽车产业和纺织工业的竞争力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竞争力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有侧重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研究,也有侧重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产业竞争力正是处在宏观与微观交界处中的中观枢纽地带。在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中,各层次都以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等竞争力基本理论为依托,但又具有其各自要素构成特点。

本书所研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产业竞争力的范畴,因此,需要对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较明晰的理解。从目前出版的文献来看,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古典“比较优势”学说

1871年,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称为在该地区生产该种产品拥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俄林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指出:所有国家可以具有相同的技术,但是自然资源、资本、人力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区域间贸易的流动。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直接地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但是其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意义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是许多学者研究产业竞争力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并且是之后具有影响力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后来学者提出的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和人力资本论等理论成果都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

2.“国家环境”学说

该学说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对全球竞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1980年到1990年之间,连续发表了《Competitive Strategy》《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等四部作品。他通过对十个国家上百种产业演变路径进行归纳总结,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面论述了“竞争力”的基本问题,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在《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他指出国家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从而从企业与产业的微观、中观层面研究了国家的宏观竞争优势,创立了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如图2-2所示。所谓“钻石模型”,就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能源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要素创造”能力;(2)需求条件,是指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具体而言包括需求结构、消费行为等内容;(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产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的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企业产业链所构成的,该因素就是指产业链上是否存在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或关联辅助产业;(4)企业战略能力,即微观层面的产业内部企业的营运能力、竞争能力以及企业间的结构关系。此外,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重要的外部变量与关键因素共同影响着产业竞争能力。

图2-2 波特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的提出,为这场产业竞争力讨论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当代的国富论。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成为企业、产业及国家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

3.“制度决定论”学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强调制度建设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而不赞成把产业升级的原因归结于技术革命的看法。他认为,产业革命的原因在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产权制度上进行变革。另一个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也强调制度的决定性,他认为国家竞争力归根到底与该国的制度有关,一个国家制度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了其经济成效。

4.产业竞争力过程理论(www.xing528.com)

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即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东西,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的形式),然后通过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测量的结果)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我国学者对这一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改造,提出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

5.“生产力+市场竞争力”说

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博士。他对产业竞争力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异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在这一定义中,盈利能力的含义就是产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潜在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可见,他认为生产力和市场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观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刘淑梅、武建强、王龙、彭宇等学者沿用其观点分别对中国农业、铝工业、汽车产业和纺织工业的竞争力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金碚等人在对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剖析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因果分析模型,如图2-3所示,即从竞争力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来分析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

图2-3 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

6.“综合能力”说

代表人物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他在其专著《产业竞争论》中明确提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分解为由价格能力、供给能力、投资盈利能力叠加累积形成的综合生产能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厉无畏教授也从综合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角度剖析产业竞争力,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组织效率、学习和创新能力、文化力量、合作的效率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等。并且,厉无畏教授强调,产业组织效率从竞争性组织结构和规模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厉无畏教授等人在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解构后,构建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框架(如图2-4所示)。

图2-4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范式

综上分析,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有20余年,但是由于研究者分析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因而他们对产业竞争力的认识尚未达到共识,但已经形成初步框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波特“钻石模型”为代表的“外部因素决定论”,波特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他所提出的四大关键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外部条件,并不能构成产业竞争力的真正组成要素。另一种是以产业竞争力过程理论和“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学说为代表的“内部因素决定论”,从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剖析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素质、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已经在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为我们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和学者开始重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起步晚、分析层面狭窄,从整体上讲,我国产业竞争力理论尚未成熟,不同的学者在阐述理论要点和研究方法上依旧存在较大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