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于1947年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次提出,命名为“文化工业”,它是文化与经济碰撞、冲突与融合的产物。二战以后,人类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生产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这一生产力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即“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文化作为产品的素材以及创造力的源泉成为提升经济附加值的要素,而经济基础则成为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后盾。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支柱地位的确立,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
自经济学创立以来,就没有脱离过对文化与经济之间作用关系的辨析,关于其间的关系论述由起初的散落分布于各种理论之中发展至独立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都对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正常运行是在遵守契约、尊重伙伴、旅行承诺、建立共享的“自然秩序”基础上实现的。这种自然秩序是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集合。同样,“看不见的手”使人受激情和欲望而不是理性的驱使而行动,却在无意间实现了人世的秩序和繁荣。可见,从早期的经济研究开始,特定、统一的文化观念已经成为市场拓展与经济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样,市场经济的演化也影响到文化观念的形成与进步。
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显著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在研究两种生产力之间不可分割的多重联系中,实质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重视精神文化的能动力量,认为社会生产本质上是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并且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内部联系,揭示了精神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未来前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波士顿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文化与社会经济改变的研究中心——经济文化研究所。该机构在成立初期比较关注市民社会的“道德”。目前,该机构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服务中的“中调结构”角色以及福利国家的危机。该研究所主任彼得贝格的观点通俗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差异性及相互影响作用,他指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对经济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清教徒似的艰苦奋斗、节俭、自律、不重视生活享受的文化可能对于引导人们走向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经济生活条件比较完善,人们较注重生活享受,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即使是不大自律的人,或者即使是较乐观的,甚至有点懒惰的人,如果找对了契机,也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国内经济学界对文化与经济作用关系的研究,是随着全球创意经济大趋势的来临以及近两年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宣扬而随之出现的,故作为一项比较新的研究,其直接研究文献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深圳大学陶一桃教授在其著作《经济文化论》中提出了经济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经济就是实在的文化,文化就是浪漫的经济。所以经济和文化可以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概念——“经济文化”,而它绝对不是经济与文化的叠加,而是“特定文化中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行为下的文化特质”。(www.xing528.com)
学者孟召宜在其博士论文《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以江苏为例》中对文化与经济的研究进行了多层面深入探讨,构建了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如图2-1所示)。研究基于协同演化视角,从内在心智、人际网络、非正式制度三个层面,以企业与集群、县域、区域为尺度,探讨了文化以“文化场”的形式立体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效应与表现,并指出资本的相互转换与循环互动是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的微观基础与实质所在,通过田野调查法、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分析证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的结果。
图2-1 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机理
从区域角度,国内研究集中于文化研究、经济探讨的基本视角,实质上就是从不同地域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去分析差异化的经验模式。从发展主体角度,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地区发展主体,制约着商人、农民、企业家等发展主体的各种行为。从文化内容角度,杨宇、葛兆光、金萍等学者从文化内容角度切入,研究了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或无数次的博弈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传统等对人类行为产生的普遍影响。从经济学的动力机制角度分析,陈志武、唐绍欣、陈宇、郑垂勇等学者研究了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度、秩序扩展与经济进步、企业家创新以及社会资本等层面研究文化对区域资源配置、技术创新、集群发展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力量。
总之,国内外学术界都认为文化与经济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国外研究偏重于社会问题或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研究集中于从历史地理因素解释区域文化环境的形成,以此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文化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形成的文化产业业态的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机理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文化产业开发中遇到的文化继承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本依据。
对于本研究而言,历史资源的价值重建与再创就是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产业化演进。在历史资源资本化的路径中,历史资源的价值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向与程度,而经济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