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社会的存在就是依靠商品的不断生产和消费。笛卡儿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自我”这一概念,那么消费社会则以“我消费故我在”来确证自我存在。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他们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这样一来,消费社会就把人的本质特征变成了不断追求物质欲望,把物质欲望作为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这是消费社会强加于人的“虚假的需求”,即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如按媒体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及爱恨别人之所爱恨等。而真实的需要是指那些无条件地要求满足的需要,如可以达到的必需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行。实际上人的真实需要是不多的、有限度的,而其他需要都是虚假的,并非幸福生活所必需的。虚假的需要是大众传媒制造和推动的,是与他人相互比较的、被刺激出来的、来自虚荣心的需要。“消费人”的道德观是以挥霍浪费、寻欢作乐为荣,以无力消费为耻的。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实际上是加重他们的相对贫困状况与生活压力的主要原因。所以“消费人”就常常生活在矛盾、焦虑和紧张的精神状态中。
在消费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甚至人与自我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在消费成为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时,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消费主义文化把虚假的需要意识强加给人,并把虚假的需要当成真实的需要,进一步在满足需要而进行无休止的消费的同时,人的生命的价值在沦落,文化也越来越物质化、平庸化,越来越丧失了批判的功能。人们对商品符号的消费转变成对人的欲望本身的消费,成为对欲望构想的虚构的满足和无止境的物质补偿。它不仅是今天消费主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现代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关键。比如对女性的关注,更多的不是关注妇女解放,而是与消费有关。
面对消费社会的畸形和片面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鲍德里亚、詹姆逊、马尔库塞、莱易斯、高兹等从不同方面对其做了分析和批判。马尔库塞认为消费社会是个无批判的单向度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1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指出,把消费与满足和幸福等同起来,正是现代工业社会处于异化之中的典型特征。安德烈·高兹同样把矛头对准资本主义消费。他说:“对最大量的经济生产力的追求,旨在能卖出用最好的效率生产出来的最大量的东西,以获取最丰厚的利润,而所有这一切均建立在最大量的消费和需求的基础之上。……其结果是,企业的层面上最大量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经济领域浪费的日益加剧。”[13]正因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是由消费最大化的“异化消费”引起的,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倡:人的满足应到自己能从事的活动中去寻找,也就是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来获得满足。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消费,而是要人们按照“生态理性”对目前的消费方式做出重大改变,把消费得“更好”与“更少”结合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已经非常深刻,但对解决消费社会中的异化消费问题的药方却并未切中要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做了全面而充分的阐述。按照马克思的意思,无论早期以生产劳动为主导,还是后期以消费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异化。也就是说,作为创造者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对象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与人的本性追求和愿望相背离,反过来排斥人、压抑人,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人异化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财产私人占有制。要解决异化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财产的私人占有制度。随着人异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异化和消费异化问题会迎刃而解。(www.xing528.com)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消费社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而近年来,因为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消费能力下降,从而使出口和投资两架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马车行驶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使消费作为第三架马车来推动经济增长,这将可能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而来自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是促使消费社会形成的文化哲学因素;在心态方面,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得也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正如电影《大腕》中一句经典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随着中国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也首次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而这些都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然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些人过着挥霍无度、奢侈浪费的生活,但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消费主义思潮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如果忽视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重蹈西方覆辙,这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因此,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社会的分析批判,对于中国认识并积极消除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我们要促进道德性消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消费文化。道德性消费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的、节俭朴素的、健康文明的、信用互利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而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建设,一方面是我们要积极消除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正确处理人与消费的关系,要让国民明白消费只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手段,而不是人存在的目的。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于节俭朴素的消费观念应融入新的内涵,即由消极的节制型消费转向积极的效率型消费,把它建立在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使人们在日常消费中以较小的支出和较高的效率实现最大满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建设,用法律对最终消费者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某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监督和惩罚,以弥补消费道德在这方面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