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历代关于怒江得名的记载:
(唐)樊绰《云南志·山川江源第二》载:“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
(元)《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中书省·金齿百夷诸路》载:“景致,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经镇康与大盈江合入缅中。”
(明)《一统志·云南布政司·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载:“潞江,旧名怒江,源出雍望,经安抚司之北,两岸绝陡,瘴疠甚毒,夏秋不可行,蒙氏封为四渎之一。”
(明)《寰宇通志·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潞江安抚司》载:“旧名怒江甸,后讹为潞江。”
(明)谢肇淛《滇略》载:“潞江,在永昌南百余里,一曰怒江,源出雍望,奔流而下,其深莫测。两岸陡绝,入夏则多瘴毒,不可渡,蒙氏封为四渎之一。”
(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永昌军民府》载:“高黎贡山,在州城东北120里,山极高峻,介腾冲、潞江之间,冬月潞江无霜”“怒江安抚司:府西南130里。已上三安抚司、一长官司并隶于永昌卫。独此隶永昌府,旧名怒江甸。”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永昌军民府》载:“潞江,在府城南百里,旧名怒江,源出吐蕃界,经潞江安抚司北,又东南经府境,复南流入孟定府境。”“潞江安抚司,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潞江,在司北30里,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源出吐蕃,流入司境。”
《新纂云南通志·卷27·地理考·江河》载:“潞江,一作怒江。”
《辞海·怒族》载:“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阿怒’‘怒苏’。元代史籍称‘路蛮’,明清史籍称‘怒人’。”
《辞海·怒江》载:“一称潞江。我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斜贯西藏自治区东部,入云南省横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出国境入缅甸,称萨尔温江,在毛淡棉附近入印度洋。全长3200千米(我国境内部分长1540千米),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部分为12万平方千米)。流经怒山、高黎贡山间,谷深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云南省志·水利志》载:“怒江,古称泸水,又名潞水。”
清李诚《云南水道考》载:“潞江,《蛮书》名禄江。禄、潞字双声也。番名喀喇乌苏。”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永昌郡〔嶲唐〕汉志益州郡”载:“嶲唐,周水首受(王先谦曰:首受二字当作出)徼外。又有类水,西南至不韦,行650里。《南中志》亦曰:嶲唐县有周水,从徼外来。……周水当今之怒江,而类水即枯柯河,河源在今保山县北境。”[11]
《云南省志水利志》载:“方国瑜教授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认为汉时周水当为怒江。”
《新纂云南通志·卷27·地理考·江河》载:“潞江,一作怒江,发源西藏,名哈喇乌苏,经西康(应为西藏)境而入云南境,乃名潞江。”“南流出中国境名萨尔温河,入于印度洋之马尔达般湾。在本省境内长二千余里。”
“哈喇乌苏”为何族语地名?
据1936年陈渠珍著《艽野尘梦》载:“从波密到青海……行七日,即至哈喇乌苏。……哈喇乌苏有河流,导源于卫藏布喀集达喀噶诸池,东流会索克河。番人呼黑为哈,呼山为喇或腊,呼河为乌苏。布喀诸池,水皆黑,又多流沙。其‘禹贡’所云流沙黑水欤。二流来会,群山鼎峙,故以义名其水。即以水名其地。……盖蒙古、青海、新疆、关陇入藏之总会处也。……按:布喀池,今日班戈县之巴木错。不过巴木错和那曲河却没有源流关系。索克河,今日聂荣县之下秋曲。……余将抵哈喇乌苏时,遥见大平原中,有人户六七百家,市井殷繁,俨然一巨镇也。喇嘛曰:‘此去行三日,即入酱通沙漠,无人烟也。’……按:哈喇乌苏,系蒙古语,非藏语。蒙语:哈喇,黑水。乌苏,河也。……天湖(藏称朗错,义为天湖)曰胜格里诺尔(蒙语天湖之义),黑白曰哈喇乌苏是也。此所云哈喇乌苏,系指怒江上游之阿克河谷。此河为怒江之南源(北源即索克河,发源于当拉岭)。上游当西藏入青海大官道上,旧为康熙五十八年(1559年)准噶尔策零敦多布击覆提督康泰等大军之地。当时蒙古向导称其赤哈喇乌苏,后遂以为台站名。积年既久,藏人亦习此称。犹之炉霍、定乡本非藏名,设治既久,藏族人亦惯呼之也。”
由此可知,怒江南源阿克河谷,又名哈喇乌苏,为蒙古语,“哈喇”为“黑水”,“乌苏”为“河”,意为“黑水河”;藏语呼“那”为“黑”,呼“曲”为“河”,“那曲”亦即“黑河”,与蒙古语“哈喇乌苏”含义相近。亦即《云南辞典》所说:“怒江水系: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古热格嘴,上游叫黑河,藏名那曲,经西藏由贡山县的茶畦陇进入云南。”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怒江以“江涛怒吼”得名之说来自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潞江……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此说又来自明代《寰宇通志》“旧名怒江甸,后讹为潞江”。唐至元代记载无讹误之说。据方国瑜《寰宇通志·概说》载:“明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等六人编类天下郡县地理形势为《大明志》。后成祖时,采《天下郡国图经》命儒臣辑为一书,未成而中辍。”据《四库提要·明一统志提要》说“景泰中敕修《寰宇通志》成119卷”,“不言撰书年月,惟各府科甲题名甚备,而止于景泰五年(1447年),且所载事迹未见景泰五年以后者,则成书于景泰五年间可知也”[12]。由此可知:(www.xing528.com)
第一,《寰宇通志》是“采《天下郡国图经》”之汇辑,并非实地到滇考察之作。
第二,《寰宇通志》“旧名怒江甸,后讹为潞江”之说是不妥的,因怒江之名是来自少数民族族称的同音异译,故不存在孰先孰后、孰正孰讹的问题。
第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潞江安抚司: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这里采用了《寰宇通志》讹误之说,并引申出“潞江,在司北30里(处),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据方国瑜《读史方舆纪要·概说》载:“此书(《读史方舆纪要》)《自序》称:‘其父临终遗命作书,痛明亡,思有以经世,乃为地理之学’”“魏禧作《序》曰:‘祖禹贯穿诸史,出以己所独见,其深思远识,有在语言文字之外者。’推为‘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又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祖禹传》谓:‘读其书,可以不出户牖而知天下之形胜,为地理之学者,莫之为先。’世人重其书也。”[13]顾氏之作确是有大贡献的,许多独见、深思远虑为世人所折服。但许氏引用《寰宇通志》“讹为潞江”之说,并引申为“(潞江)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这一独见是因对云南来自少数民族语的地名不甚了解而按汉语字面做出的解释,即是对该江地理环境、江流特征的比附之词。此说今亦有之,如《七彩云南之旅(一)行走怒江大峡谷》载:“据说怒江因谷深水流急、水声咆哮如怒吼得名。”《凤凰国旅—寰宇风情·旅行社》载:“沿途深度感受怒江大峡谷的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怒江水流如野马奔腾般在谷底疾行奔走,咆哮怒吼,这也是怒江得名的由来。”百度贴吧刊登《怒江深处——我的爱在静静绽放》一文说:“据怒江史料记载,怒江因怒族居住两岸而得名。但通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候我总想,怒江是不是因为它是一条‘愤怒’的江而得名,或许与此有一些联系?凡到过怒江的人都感觉,怒江本身就是一条极具愤怒品格的大江。它不仅在‘三江并流’中处于第一‘怒’,而且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也是以水流量大(最高每秒流量1万立方米)、落差大(每千米落差达3米多)而闻名。沿江而上,到处是激流险滩。1998年,号称是漂过天下无对手的美国科罗拉多漂流队员,在中国长漂珠漂队员王琦的组织和参与下,进行了怒江漂流活动,但最终还是未能漂完怒江州境内全程,遗憾地留下了三个‘死亡滩’,只能望江兴叹!”的确,身临其境的人,都会对怒江峡谷生出“断岸千尺,江流有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类的联想,都会衍生出“此江只应天外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感叹,都会萌发出“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惊呼,这类以“江河咆哮如怒吼”释怒江之名,赋予了地理、江流特征的写照,赋予了江河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张力,增益了怒江的灵感、动感、美感,给人以震撼和遐想,丰富了地名文化内涵,是有益的,但毋庸讳言,从地名由来及演化上探讨,这类说法并非怒江得名之源,而是流。
总之,探流溯源,怒江是因“诺苏”(历史文献记载的“路蛮”,自称“怒”“阿怒”“阿龙”“怒苏”)的怒族先民聚居及其语言“阿怒日美”而得名的;“怒米挂”是傈僳语,非怒语,是傈僳族对怒江之地、怒江那个地方的统称,积年既久,怒族亦习此称,是沿用傈僳语对怒江之地、怒江那个地方的称呼;《泸水县地名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所说“州名‘怒江’,源于水名,因自治州主体民族于怒江流域居多而得。经考证,水名‘怒江’,汉代称‘周水’,唐代始称‘怒江’,因该水流经怒族住地而名”是可取的。
【注释】
[1]泸水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泸水县地名志》,1989年,第15页。
[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3]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3~594页。
[4]邵献图等编:《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5]参见2011年7月26日怒江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司忠诚同志给笔者的回信。
[6]《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7]《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4、16、19页。
[8]李文国主编:《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5页。
[9]《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10]《福贡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05、212页。
[1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98页。
[1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13]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