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的数据比照、直观的文面总结,通过数据统计,发放调查问卷即可达成,但隐性的相关价值则无法通过传统的调研来收集,整群抽样调查、回访也难以为继。同时,因被调查对象个性化色彩浓厚,包括胜诉当事人所赠锦旗数量等所反馈的答案及数据难以覆盖周全,直接用于研判欠妥。但隐形的相关因素,一般要高于或大于传统调查方式所获取的数据,这与“水波纹效应”相仿[17],尤其是某些环环相扣、多因一果和不易察觉的领域。
1.公众感知司法正义
体感正义源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案件的切身体察,一些因素不易直观体现,但社会公众及当事人对此冷暖自知,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传统中,中国民众一直存在厌恶的诉讼心理,所谓:一纸入公门,九牛拉不回,尤其是“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在跨区管辖中,当事人对法院偏袒政府的顾虑明显减少,对跨区审判的信任与信心大大增强。在设立跨区法院之初,的确担心可能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但从试点的实践看,这种担忧和疑虑完全没有必要。跨区法院人财物“直属统管”,地位居中超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确保案件公平公正审理,当事人宁愿多花费一些路途和时间成本,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结果,也希望由跨区法院来审理。个别地方出现集中管辖后案件较以前不降反升的情况。如果仍然停留在原体制下,不可能有这么多案件。如果当事人看不到能够打赢官司的希望,就会放弃或收束起诉政府的行动。另外,审理期限的缩短,有利于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应诉时间、精力等隐形成本。[18]实践中,个别利益不大的案件,当事人放弃通过诉讼救济其权利,一些案件存在耗费司法资源的情况,在所难免。
法官不应攀附或迁就任何利益集团,不应为任何直接、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19]设置跨区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官原本法律角色的回归,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法治精神,唯法是从,进而催生出职业荣誉感。跳离了原来的场域,摆脱了被压制和干预的职业尴尬。因为横跨几个地区而获得更大的司法宽度感,产生迥异于同区法院的司法感受,促进了司法职权属性和法官角色的回归。[20]从结案率、一审生效率数据看,法官适用法律的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得到了释放。两造对席的法庭上,诉讼双方平等交锋;专业法官会议上,君子之争、理性之辩等生动鲜活的画面,已成为“法制帝国首都”——跨区法院审判楼里的日常景象,建设性、主创性工作的热情渗透在跨区域执法的方方面面。
3.各界体察正向价值
一年多来,透过跨行政区划司法活动所产出的一宗宗案件,法律规制和矫正的功能默认自存。无论是个案的典型价值引导,还是类案件所彰显的示范作用,包括司法公开平台上全流程和多角度等“切面”和“碎片”,可共同拼接、组成反映公正司法的可视化图景和基本形象。在不同节点,无论是新闻发布会、总结大会,还是媒体报道、兄弟法院前来学习取经,跨区法院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均大为提升,使传承已久的铁路法院在35 年后有了更加宽远的司法面向。北京四中院、上海三中院和L铁路法院等跨行政区划工作所给出的答案均印证了管辖制度改革的机制效应在不断扩大,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在多方面得以展现;因体制科学设定所释放出的正能量,审理特殊案件取得良性的司法动能,正在不同试点法院的个案审理中持续扩展,为逐步形成新的司法格局整合建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