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刑事案件的审理片段和场景印象

基于刑事案件的审理片段和场景印象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检察机关以L、W共谋,3次挪用公款11万元给W使用进行个人经营活动为由,认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并诉至T基层法院一审。W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又因案发时段同类型关联案件的定性问题,意在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其他法院审理以求脱身。基本上与二审的上诉理由一致,亦无新的事实和证据。粗略统计,就同一案件从一审直至指令再审,前后参与案件审理和决策的法官达50 余人,一、二审合议庭成员,庭长、主管院长和审委会成员。

基于刑事案件的审理片段和场景印象

司法实践中,共时性思维必然产生于阅卷、庭审以及能够深入了解案情等踏踏实实的亲力亲为之中,这就决定了认知的主体必须在亲历性原则下进行,应当注重临场的直接性、连续性以及立体感和信息边界的一致性,在同一裁判空间进行法律判断。但在司法权的实际运行中,这一过程总是在有意、无意抑或在不经意间被忽略、被搁置或被选择性遗忘。笔者以产生弊端的案件为实例,分析对正确决断案件的影响因素。

背景资料及曲折历程:W挪用公款案件起源于9年前的3笔借款,总计11万元。W时任某铁路局采购总站职工,因个人做生意缺乏资金便找到了本单位站长L要求借款,经L在W填写的借款单上签字同意后,W陆续借走了上述款项。随后,检察机关以L、W共谋,3次挪用公款11万元给W使用进行个人经营活动为由,认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并诉至T基层法院一审。鉴于L有自首情节,W在案发后积极退还全部赃款,一审分别对二人处以2至3年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W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随后,W、L二人便多次申诉上访,案件在三级法院之间循环往复,由此引发了罪与非罪、案发背景、外力干预等多个层面的后程序波动,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节点一,时隔5 年,中院审委会再次上会讨论。主持会议的院长H 即席发言:当初判有罪有外部因素(意指来自路局领导的判前旨意),二审也就维持了。一审时也向中院请示、汇报过,集体研究过。

节点二,在二审期间,我们向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庭Z庭长做了汇报,Z庭长当即表示:这个案件定性没有问题,并安排几名审判员阅卷。我们宴请他们吃饭时,在酒桌上两名审判员认为该案定性有问题,存在罪与非罪的问题。Z庭长当即不悦,并训斥了这两名审判员。

节点三,此后,W、L二人再次申诉,我们又请示了省高级人民法院主管审监工作的Y副院长,他听完汇报后感到两难,也认为定性存疑,值得研究。又因前者审监一庭已经驳回了申诉,“现在我们主管审监二庭再翻腾,不好办。”

节点四,再往后,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整了主管领导的分工。由Q副院长主管审监工作,再行请示汇报,Q副院长在细听案件发展始末后表示:有错必纠。但终因各种原因案件仍无定论。(www.xing528.com)

节点五,此后,经中院审委会讨论,拟定报请W申诉的终结,而L的申诉仍在持续中。高院申诉复查小组X组长认为:根据全面审理的原则,同一案件,不宜将其中的单一当事人的申诉报终结。又因案发时段同类型关联案件的定性问题,意在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其他法院审理以求脱身。

节点六,时日迁延,案件于2013年7月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指令原二审中级法院再审,中院随即发回原一审法院。至此,距2005年案发已经时隔9年,在8年的审判历程中,本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以及多次申诉上访,数次批转、交办和督办。时下,W再次提出申诉,所提理由仍然是:自己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与L没有共谋行为,也没有给L任何好处,只是单纯向单位借钱,不应认定为犯罪;L申诉认为:自己签字同意W借款是履行合法的职务行为,未超越单位的授权范围,且借款手续齐全,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基本上与二审的上诉理由一致,亦无新的事实和证据。

粗略统计,就同一案件从一审直至指令再审,前后参与案件审理和决策法官达50 余人,一、二审合议庭成员,庭长、主管院长和审委会成员。二审后参与申诉审查和再审以及高院听取汇报具有行政职务的法官,其间还不包括重复参与此案的法官,而经手阅卷和直接审理该案的法官仅占1/3,且多为行政职级较低、话语权亦有限的法官。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空间上已脱离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处在一个接一个的请示汇报过程中,期待着“神仙指路”。

笔者历数9 年来对案件数次合议、讨论以及庭外请示、讨教等数个时间节点,能够满足法官亲力亲为、掌握案件全部事实证据情况并据以作出正当性判断的片段不及1/5。案件在这不同的时空场所中,轮换着在不同群体的法官之间流转,裁判者的表意也在变动不安的场景中因人而异,客观上该案已经陷入了历时性思维的定式和怪圈中。时隔数年后,随着参与讨论决断案件的主体更换,场地也数度变迁,竟然很自然地延伸到了酒桌上。在推杯换盏中,因阅看案卷的法官与上级法院带有行政职级的法官意见相左,当着求教于门庭的中院若干法官的面,当场训斥,情何以堪,遑论共时性思维的正常、正确形成之境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