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单元中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一篇为选自《韩非子》的《守株待兔》,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顾,也是教材注重对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第二篇为《陶罐和铁罐》,是本土原创童话,注重语言的积累与建构。第三篇为根据《伊索寓言》改写的《鹿角和鹿腿》,特别在意阅读之中以及阅读之后的思维。第四篇是《池子与河流》,源自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诗,语文核心素养四大项目的都能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得到落实。
例如执教《守株待兔》,面对简短的古文,就是让孩子反复读。对于这种特殊的文本,叠加特殊的语感体验,就是有效的学习路径。在这个故事中有显而易见的、带有明确审美取向的“道理”,所以需要融入的思维也是相对的简单。学习时,更多应根据清晰的故事情节,做好简单的说理与推论,进行审美判断。这一课教学,教师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理解,同时兼顾其他。再如执教《陶罐和铁罐》,我们发现课后练习中提出“分角色朗读”。认定角色、进入角色、读出角色应有的感觉,这都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学习此课,除了对语言积累的关注之外,更多地要依靠思维介入,理解角色后才能读好角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关注提示语,关注陶罐与铁罐不同的对话内容,做好对角色的解读。在朗读之前,再次明确所扮演的“身份”,特别是明确陶罐与铁罐不同的质地,这样也就同步渐入佳境,明确二者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此课教学,对思维的倚重相对浓厚。而第七课《鹿角和鹿腿》,在课后练习中就明确提示: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心情变化”明显为注重思维,学习时需要“走心”的思路。特别是课后最后一题,还提出: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第一种是“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第二种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这是让人非常可喜的审辨式思维。不至于学生面对文本,头脑里就一根筋,思路往一个方向想。反思与批判,让学生的思维更活,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第八课《池子与河流》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是“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信面对寓言诗开口诵读。此诗,用以朗读,积累语言是特别好的材料;用以思考、理解和争论,也是特别好的话题,学生可以争论“池子与河流,到底谁是对的”;用以确证自己的审美取向,也是很优质的样本。学生可以审定“我要做河流一样的人”。同时,作为一首来自俄罗斯的寓言诗,让这个学习单元变得丰富多彩,让文化的形式被更广泛接纳,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此单元学习中也备受关注。
此单元中,有一个地方让人极为可喜。《鹿角和鹿腿》课后的批判性思维初露端倪。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这判断过程产生了对证据、观念、方法、标准或者语境的注解、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批判性思维从本质来说是一个探索的工具。所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是个解放的力量,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是个强有力的资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全面的自我改正的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喜欢探索、了解全面、信任理性、思想开放、立场灵活、评价公正、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判断谨慎、愿意重新思考、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不倦地搜寻有关信息、选择标准合理、考察专注,并且不懈地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3]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适当开始渗透批判性思维,无疑对提升其思维品质,增加其思维活力有着极大的作用。这里也体现教材在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上,考虑的层面是丰富的,并非线性递增,而是多样融合、多点联结。既有一条清晰而明亮的增长线,又在线上有一些“结扣”,让学生素养的生长,能有所依靠,能借此为抓手向上攀爬。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无论是从教材本身还是从教材内容而言,都是可以达到兼顾和侧重的。具体在新教材执教中,则需教师“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针对不同的课文篇目,在侧重某项核心素养的同时,让教学设计活起来,以点到面,兼顾其他。
【注释】
(www.xing528.com)
[1]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基兰·伊根认知工具理论课堂应用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97.
[2]何捷.部编教材“先识字”的真相[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01):16—17.
[3]余党绪.批判性思维:推动语文教学的素养转向[J].语文学习,2017(05):1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